动力设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动力设备网 > 科技 > 正文
历史上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对欧洲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上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对欧洲有哪些影响呢?
提示:

历史上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对欧洲有哪些影响呢?

十字军东征是11世纪和13世纪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宗教战争,主要发生在圣地的欧洲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从欧洲基督徒的角度来看,十字军东征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他们最终无法占领耶路撒冷或在圣地建立持久的基督教存在。 十字军东征对欧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一些主要影响包括: 经济增长:十字军东征对欧洲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它们导致了贸易和商业的增长。十字军从中东带回了宝贵的货物和知识,这有助于刺激欧洲的经济增长。 文化交流:十字军与中东不同的文化进行了接触,这导致了思想和知识的交流。这有助于欧洲的文化复兴,被称为“十二世纪文艺复兴” 政治影响:十字军东征导致了新国家的形成,如圣地的十字军国家,以及新形式的政治组织的出现,如军事命令。十字军东征也对欧洲封建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参加十字军东军东征的领主们带来了新的军事组织形式和封建结构。 宗教影响:十字军东征导致了欧洲宗教虔诚度和虔诚度的显著增加,以及反犹太主义的增长。十字军东征也对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两种宗教之间长达数世纪的敌对。 军事影响:十字军引入了新的战术和技术,如攻城机和重型骑兵的使用,这对中世纪战争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十字军东征对欧洲历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它对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关系以及欧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欧洲十字军东征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分别是什么?
提示:

欧洲十字军东征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分别是什么?

一、战争起因: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罗马教皇在位)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在会议结束时,他向人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煽动性演说。他历数基督教徒在东方的痛苦和突厥人的“暴行”,号召贪婪的领主、好战的骑士、冒险的商人和盲从的农民,拿起武器,到东方去,从异教徒手中夺回主的坟墓。他允诺说,凡是参加远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过,死后直接升入天堂。与会者群情激奋,乌尔班的演说不时为“阿们!”“阿们!”(希伯来语,意思是唯愿如此)的呼声所打断。宗教感情的冲动,物质利益的诱惑,使西欧许多阶层的人,尽管其目的各异,都投身于该次征服战争之中。 二、战争经过: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1096年—1099年) 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是唯一一次胜利的东征,参加的约有10万人。骑士十字军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攻城夺地,占领了塞尔柱突厥人都城尼凯亚等城,大肆掳掠,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耶路撒冷,进城后杀了7000人,接着按欧洲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十字军横征暴敛,促使人民不断起义,政权动荡不定。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 十字军东征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是在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率领下进行的。1144年,穆斯林开始反击,塞尔柱人摩苏尔总督赞吉(Zengi)攻打伊德萨伯国。耶路撒冷国王向法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求援,开始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结果失败,伊德萨伯国灭亡。期间因赞吉遇刺,便由其子努尔丁继承其位,积极统合穆斯林世界的力量,为日后的萨拉丁反收复耶路撒冷作准备。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奥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率领下进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队,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由于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此次远征也没有达到目的。德意志十字军(最初约10万人)一路上伤亡惨重,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红胡子在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随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继续东征。腓力二世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一世在叙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占了塞浦路斯,并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又卖给了原耶路撒冷国王。以后,于1192年与埃及苏丹萨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沿海狭长地带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当时赞吉已传位给儿子努雷丁,努雷丁的勇将撒拉丁(Salahuddin)在1171年攻克了埃及,1187年于哈丁会战大败十字军后又攻占了耶路撒冷。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意大利贵族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并利用拜占庭国内的纠纷转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城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占去拜占庭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年—1221年) 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要求信徒组建一支新十字军。不过,此教令得不到欧洲的君主们支持。于是,教皇要求教士进行布道宣传,将信徒、社会地位较低的贵族和破落的骑士加入十字军。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兰大堂主持召开了宗教会议,宣布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为目标的十字军,通过战胜埃及的穆斯林王朝进而重新夺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军先到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城市阿克开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年迈的皇帝约翰、塞浦路斯的于格一世和安条克公国的王储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间,十字军按惯例沿途掳掠。在1218年6月,开始包围达米埃塔。但在几个月的战争中,疾病困扰着十字军。适逢此时,穆斯林苏丹阿迪尔死了。1219年11月,达米埃塔失守。十字军终打开了胜利之门。1221年,十字军企图进攻开罗。战役中,穆斯林军队借尼罗河水截断十字军的路,并包围十字军。9月,穆斯林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战争终告失败。 第六次十字军远征(1228年—1229年) 第六次十字军远征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领下进行的,这次远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夺回。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1248年—1254年) 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十字军很快便攻取了达米埃塔,但却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况。熬过瘟疫后,十字军进攻开罗。十字军被由将领拜巴尔率领的奴隶骑兵(马穆路克)打败。结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被杀,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当时的苏丹被其马穆路克军官推翻,故法国以大笔赎金赎回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与他的士兵才能被释放回国。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1270年) 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领导,进军突尼斯。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路上发生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儿子兼继承人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军东征以撤退收场。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1271年—1272年) 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赶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经无力回天。他在阿卡签定了停战协议,于1272年返回英格兰继承王位。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土逐渐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后一个据点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马木留克军队攻陷,耶路撒冷王国灭亡。至此,十字军东征时代基本完结。 请添加详细解释

十字军为什么要东征
提示:

十字军为什么要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为了打击穆斯林势力,进行基督教宗教东扩。 十字军东征是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突厥在安纳托利亚对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取得军事胜利并大肆屠杀掠夺时,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庭的求助而被点燃了。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跨度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十字军士兵有着强大的战斗力,面对同等数量的异教军队往往能占优势,并且多次以少胜多。但他们装备较重,不适合深入叙利亚腹地作战,十字军国家依赖于欧洲的海运补给。 十字军介绍征募十字军一事激起欧洲骑士的热烈回应,一方面是出于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证只要为圣战而死均可得到赎清信仰意义上的罪孽的回报。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有一些东征是针对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异端与异教,并非针对伊斯兰教,如“阿尔比十字军”的目标是法国南部的“清洁派”异端,以条顿骑士团为主的“北方十字军”目标则是波罗的海多神异教徒。

十字军 东征 是怎么回事?
提示:

十字军 东征 是怎么回事?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问题同上

解析: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是第一个为了一个理想而发动的战争,尽管到了后来这个理想失去了它原有的纯洁和高尚,但是十字军仍然被看作是为基督教的上帝所作的服务,同时十字军战士也把自己看作效力于一个神圣目的的高尚的仆人。

十字军的理念有一部分来自圣经旧约,一部分来自 *** 作出的圣战的榜样。其他原因还包括僧侣们富有煽动性的布道,还和当时的基督教世界开始逐渐从摩尔人手中收回西班牙有关,当然也离不开当时教会掌握的大量财富。但是最后促成十字军的原因则是从东方传来的消息。在上一个千年快要结束的时候,近东地区已经基本上稳定了下来,拜占庭帝国和 *** 人之间达成了某种均衡的态势。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开放而安全的。圣城掌握在 *** 手中,既是基督教的圣地,也是 *** 教的圣地,吸引了无数朝圣的游客。但是这种平衡被后来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打破。他们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且于公元1071年在小亚细亚击败东罗马帝国的军队,从此朝圣的人们沿途倍受土耳其人的骚扰。迫于土耳其人的压力,当时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亚力克修斯·康姆尼纽斯最后不得不向教皇和西方教会求救,希望他们能够给予军事援助,打败这些异教敌人。他请求西方派出一支雇佣军队伍,帮他夺回他的失地,而沿途的战利品都归雇佣军所有。他本人对于夺回圣地一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发动十字军的教皇是乌尔班二世。他本是法国的一名贵族,后来抛下自己的头衔,做了克吕尼派的修士,在公元1088年被选为教皇。他充满了近于狂热的宗教 *** ,而同时也是位手段高明的外交家。亚力克修斯皇帝的吁请让他开始作出宏伟的构想:西方基督教世界将以极大的努力收复圣陵;军队集中在教皇的名下,可以让欧洲的统治者们不再彼此征战不休,给欧洲带来和平;基督教统一的理念也可以因此带到东方,最终甚至可以将长期倾轧不和的东西方教会重新统一在教皇治下。

公元1095年11月,克莱蒙特会议在法国中南部召开。教皇乌尔班出现在会场上,他发表了可谓是历史上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说。他召唤法国人行动起来,从罪恶的土耳其人手里夺回基督的陵寝。乌尔班以非常巧妙的手法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的 *** 。他的听众全部都是听着圣经故事长大的,深信迦南有肥沃的土地,丰饶的草原,繁盛的羊群。他们把真实的耶路撒冷城和天国之城混为一谈,认为耶路撒冷就是那个以珍珠为城墙,以白银为街道,流淌着不休的活水,沐浴着上帝的光辉的那个圣城。贫穷的十字军寄望于能够获得一块圣地作为自己的封地,而如果他不幸战死,他也已经得到了教皇的允诺,可以在天国占有一席之地。教皇还为每个十字军战士免罪,这样他们死后就不必遭受炼狱之苦。最后,乌尔班还迎合贵族们喜好比武大赛的习性,发出这样的呼吁:这是一场和凶残的敌人--包括巨人和龙--进行的战争,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一次大比武"。

教皇的演说产生的巨大成功是他自己也未曾料到的。当时还没有对十字军的具体行动拟出像样的计划,而且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几个主要君主几乎都被开革出教了。乌尔班委托法国勒皮主教负责这项工作,而军事指挥的任务就交给了法国的贵族们。整个教会的庞大机构都运作起来,从事招募士兵,筹集钱款,储备给养和运输调度的工作。在某些地区,极具号召力的宣传让人们迸发出无以伦比的热情。投身于十字军的人们自豪的佩戴着他们领取的红十字,或者向人们展示刻在自己胸口的十字形疤痕。

十字军的开端纯粹是一场闹剧,让人哭笑不得,也让人毛骨悚然。一群德国人跟在一只鹅后面,因为他们相信这只鹅得到了上帝的启示。隐士彼得,一个浑身污秽不堪,打着赤脚的狂热的法国僧侣发起了一次私人的十字军--史称"农民十字军"。他向信徒们宣称,上帝会亲自导引他们通向圣地的道路。在德国,赤贫者沃尔特效法彼得做了类似的布道。信徒们大受鼓舞,把彼得骑的毛驴的毛拔了个精光,因为他们相信这就是上帝赐给他们的信物。这支庞大的队伍装备得五花八门,一路穿过德国和巴尔干半岛,屠杀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沿途劫掠破坏。拜占庭帝国皇帝亚力克修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上了小亚细亚前线,他们的给养完全靠沿途掠夺信仰基督教的村民们来维持。他们作战的结果是分两批成了土耳其人的俘虏。土耳其人让第一批俘虏选择改信 *** 教或是被砍头,而对于第二批俘虏则是直接屠杀。隐士彼得那时还有事留在君士坦丁堡,因此得以逃过一劫。

第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开始于1096年秋天。整支军队分成几批,从海陆两路行进,在君士坦丁堡集结。关于十字军的人数,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估计不会少于三万,也不会超过十万。不管如何,如何供应众多十字军战士的食物让拜占庭皇帝亚力克修斯伤透了脑筋。同时他也对这些十字军战士的能力非常不满。他期望的是经过良好训练的士兵,而真正来到君士坦丁堡的却是一群纪律松散的乌合之众,甚至还有牧师、妇女和儿童。当然,全副武装的骑士也不是没有,但是即使是他们的行为也很傲慢。亚力克修斯忍气吞声地为十字军提供粮饷,并且派兵护送他们到小亚细亚。作为回报,他要求十字军宣誓,十字军夺回的土地如果是原本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必须归还给拜占庭帝国。这个誓言被非常勉强地答应了下来。十字军和拜占庭帝国之间存在着非常普遍的相互仇视和敌对情绪。很多心高气傲的法兰克骑士就私下里发誓,要把他们的拜占庭同盟看作和土耳其人一样的敌人。公元1097年春,亚力克修斯把这群让他头痛不已的客人送上了穿过小亚细亚,通向迦南地的道路。这是一段险恶的征程。亚洲的高地贫瘠而干旱,当地仅有的一些农民也早就在大军到来之前跑光了,还带走了他们的羊群和谷物。浩大的行军队伍很快就开始饱受饥渴之苦。由于在故乡作战时充足的饮水供应已经成为习惯,很多战士甚至连水壶都没有带。骑士们不得不脱下盔甲,徒步行军。大量马匹死于饥渴和疫病,结果人们不得不用羊和狗来拉辎重车。其中一支部队在冒着暴雨翻越安蒂托罗斯山脉时,由于盘山道路十分泥泞,很多马匹和驮着东西的牲畜纷纷失足摔入深渊。行军队伍还经常受到土耳其人的骚扰。土耳其弓箭手骑着个头不大然而善于奔跑的马匹,在行进中向十字军射来一阵箭雨,然后在十字军组织起反攻之前就迅速散去。他们经常组织伏击和佯败,还抓住机会歼灭十字军派出寻找给养的队伍。这种游击战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对他们传统的军事规范和组织观念形成了极大的震撼。幸存的队伍最后来到了地中海的东北角。在那里,他们和坐船过来的十字军会合,得到了休整。这时候,他们内心的懦弱和贪婪开始 *** 裸的暴露了出来。布卢瓦的史蒂芬丢下大军,逃回英格兰,但是后来又回到了中东,据说是被他兴致勃勃的妻子送回的。一开始叫嚣着要积极参与的隐士彼得见势不好,也私下里逃跑了。布洛涅的鲍德温设法获得了对于伊德撒地区的统治权,结果在这份地产里沉湎了许久。

十字军的主力向南行进,在安条克城下驻扎下来。安条克位于耶路撒冷以北,是通向耶路撒冷的门户。十字军对安条克展开了长达8个月的围攻。最后,由于城里内奸的出卖,安条克城在公元1098年6月被攻陷。基督徒们的军队从这里开始小心的向南进军。按照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支部队只是一支很小的军事力量,总人数大约只有一万两千人,其中骑兵有一千两百到一千三百人。当时的土耳其人正在和巴格达的 *** 王国纠缠不休,因此北部边境疏于防范,十字军得以向南继续行进。最后,到了公元1099年6月7日,十字军终于驻扎到了耶路撒冷的高墙下,经过惨烈的激战,双方都损失巨大,但十字军依然攻克了耶路撒冷。十字军控制耶路撒冷以后,立刻开始屠杀城内的居民。这座城市现在回到了基督徒的手中,看着朝圣者们得以虔诚的拜访圣陵,战士们先前的一切辛苦战斗都得到了回报。

攻陷耶路撒冷后,十字军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事先许下的誓言,便基本上都退回欧洲。留守耶路撒冷的只有一两千名步兵和几百名骑士,统领他们的是布戎的戈弗雷。

基督教军队征服圣地的势头中止于公元1144年,其标志是土耳其人从基督教徒手中夺回了伊德撒地区。从此,西方人开始转入守势。伊德撒沦陷的消息让整个西欧为之震惊。克莱伏的圣伯纳德为此发出呼吁,迅速组织起一次新的十字军,也就是第二次十字军。公元1146年复活节,圣伯纳德在维兹莱向聚集而来的一大批朝圣者做了一次布道。在场的人中有大约一半宣誓加入十字军。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深受伯纳德的鼓舞,决定亲自率兵前往圣地。他的王后阿奎丹的艾莉诺,是个勇敢而果断的女子,决意和丈夫一同前往。伯纳德随后前往德国,邀请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也加入这支远征军。在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皇帝非常冷淡的接待了到来的德国人。在他看来,所谓的十字军,不过是西方扩张的一个小把戏而已。但十字军终于还是穿过了小亚细亚,不过沿途损失惨重。尽管国君之间,以及他们率领的军队之间敌意很深,他们仍然齐心协力地攻打大马士革。但是对大马士革的围攻并未成功,在撤退途中,十字军被彻底击溃。领军的国王们只得灰溜溜的回到欧洲,承认自己在圣地彻底失败了。 *** 们不断地蚕食着基督教徒留下的各个要塞。公元1187年,他们攻下了耶路撒冷。他们的著名统帅撒拉丁不愿意步基督徒的后尘去屠杀城内居民,而是用手中的俘虏们来勒索赎金,并且保证被释放的俘虏在归国途中的安全。

耶路撒冷失陷的消息激起了第三次十字军,领军人物包括法国的菲利普·奥古斯塔,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还有德国的腓特列·巴巴罗沙。

尽管理查于公元1191年攻下了阿克,但是他一直没能攻下耶路撒冷,最后不得不满足于和 *** 谈判,达成协议,确保基督教的朝圣者可以自由前往耶路撒冷。

公元1198年,著名的英诺森三世被选为教皇。他发起了又一次的远征,这就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负责这次十字军的机构和威尼斯的商人们签订了协约,用威尼斯的船只向圣地运送大约30,000名士兵和4,500匹军马。但是直到出发前夕,十字军筹集的钱款只够支付一半的运费。威尼斯商人们于是以他们一贯的精明向十字军提出了解决之道:如果十字军可以帮他们打下一直和他们作对的达尔马提亚地区的撒拉城,威尼斯人把它说成是一个海盗的窝点,那么他们就愿意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来运送十字军。十字军很快就拿下了撒拉城。这个消息让英诺森三世震惊不已,因为撒拉城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城市,它的匈牙利领主也是教皇的侍臣之一。结果,这次袭击行动成了十字军攻击基督教徒的一个恶劣的先例。受它的影响,十字军的首领们在威尼斯商人的不断蛊惑下,决定支持拜占庭帝国被废黜的皇帝伊萨克·安哥拉思复位,认为这样可以把东方教会和罗马教会重新联合起来,并且从拜占庭的被保护人那里得到足够的人力和财力补充,进军埃及,把他们以前犯下的错误弥补上。经过反复劝说,教皇也对这一行动表示赞成。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船队就这样开往了君士坦丁堡。公元1204年4月12日,这座历史名城没能抵挡住长时间的围攻,落入十字军之手,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城内连续三天的掠夺。

东罗马帝国被这次行动的参与者们瓜分了。威尼斯人分到了最好的那一块:爱琴海里的一些岛屿,希腊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海港。法兰克人则成为被占领地区的亲王和大公,统治着广袤的希腊和马其顿的土地。教皇的使节一直跟随在军队里,为那些愿意接过十字架,前往巴勒斯坦的战士们免罪,但是第四次十字军并没有给圣地带去什么人马,反而是那些留在圣地的骑士们纷纷赶往君士坦丁堡,冀望能够趁乱分一杯羹。

后来,由于十字军无法夺回耶路撒冷,他们把目标转向了埃及。因为那里是 *** 势力的一个重要基地。公元1219年,经过一年半的围攻,他们拿下了位于尼罗河河口的港口。但是这座城市在基督徒手里的时间不过短短的几年而已。后来,到了公元1249年,圣路易也率军攻入埃及,但是以失败而告终。

后来,以十字军为依托,出现了无数的民间文学、史诗、历史和回忆录。而十字军最初的那个高尚的理想,尽管后来遭受了无数的滥用和诋毁,仍然一直占据着西方人思想中重要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它也仍然代表着为了神圣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一个伟大楷模。

十字军是什么教?为什么要多次进行东征?
提示:

十字军是什么教?为什么要多次进行东征?

名义上是为了拯救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而发动的圣战

实际上很多人借此机会扩充实力,掠夺金钱等等

说白了就是披着宗教的外衣的一场金钱掠夺战

一场愚蠢的战争。为了“统一的基督世界”,为了传教、金钱、利益、土地、人口,教会发动的一场耗尽资产的战争。

没什么意义的战争。。。
从百度里找到的相关答案有:
现场之一:教皇激昂演讲 圣城谁主沉浮

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号召基督徒,立即组织一支基督神圣军,把占据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的回教徒逐出。

他建议,这支神圣军以“十”字标志为旗号,并在胸前或肩上配带十字徽章。

教皇今早在圣马丁祭日后的宗教集会上致词,向数以万计的出席者叙述了土耳其人在耶路撒冷践污圣地,迫害基督教徒的情况,并呼吁他们组军东征,解救在东方遭受苦难的教友。

“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

“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的罪孽。”

教皇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让不少冒着风雪出席会议的信徒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现场情绪十分高昂。许多人在教皇演讲结束后,争着向他领取十字徽章,表现他们参军东征的意愿。

在过去几天,法国各地的许多宗教界人士、王公贵族、骑士和平民,纷纷涌入克莱蒙这座小城,以一睹教皇的风采,结果克莱蒙城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一些人只好在野外的雪地上搭建帐棚。

耶路撒冷自公元636年就被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不过,由于阿拉伯人对基督教徒实行怀柔政策,因此两个宗教一直能够和平共处。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这个世纪初,土耳其人在中东一带兴起后,当地的基督教徒就不断遭受迫害。许多信徒被勒索或杀害,另一些迫改信回教。会议里还谣传说,土耳其人几次逮捕耶路撒冷的总主教,然后拉着他的头发到街上游行,以达到恐吓的目的。

现场之二:基督徒屠杀基督徒

900年来一直没有被异教徒攻下的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几天前竟然沦陷在十字军手中。这些同样信奉基督教的西欧人在城内四处杀人放火,抢劫行凶。昔日富庶的君士坦丁堡,今天已变成人间地狱。

另外,城里谣传说,皇帝亚历克赛四世已在牢中遭到杀害,十字军领袖弗兰德斯有意组织新的拉丁帝国,自己当皇帝。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宫廷人士说,亚历克赛四世当初为了从亚历克赛三世手中夺取皇位,便邀请十字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并承诺支付十字军东征的费用。

“他是当上了皇帝,不过也没能当多久。如果他真的被十字军杀了,也是活该。”

除了军人以外,君士坦丁堡几条主要的大街这几天几乎看不见一个人影。不过,一些偏僻的庙宇和小巷,却挤满了流离失所的人,也堆满了尸体。在这些地方,到处都可以听到受伤的人在呻吟,失去亲人或财产的人在哭嚎,还有他们对十字军发出的恶毒诅咒。

现场之三:儿童十字军被拐骗当奴隶

消息人士说,约有两万名从法国马塞出发,准备东征收复圣地的儿童十字军成员几个月前被奸商骗到这里,卖给回教徒当奴隶,一部分还被转卖到巴格达,受尽回教徒的虐待和凌辱。

本报记者日前目睹这些儿童的非人待遇,并访问到数名成员,证实了消息。

这些面黄肌瘦的受访者透露,一个12岁的牧童自称耶稣附身显灵,号召各国儿童组十字军东征。一些老年修士也从旁鼓动,说十字军过去4次东征失败是因为将士罪孽深重,唯有天真的儿童才有能力收复圣地。他们于是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跟其他许多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报名入伍。

一名男童说:“小时候玩组十字军东征的游戏,听那些修士叔叔讲述十字军的英勇故事,觉得好伟大,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另一人激动地哭诉:“当初神没让我们像摩西那样,遇海水干、遇山路平,我就该跟随哥哥回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这支队伍原有3万多人,除了临阵退缩者,有1万人在抵达开罗前已遇险葬身海底。

除了法国,德国也有消息说,当地集合了4万人童军,徒步越过阿尔卑斯山。不过,有一大半在途中饿死或病死,后来虽得到救助,成功从意大利的热内亚港出发,却在海上失踪,至今生死未卜。


亨廷顿学说包含东征思维

十字军东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提出《文明的冲突?》学说,便被人认为带有当年的东征思维。

亨廷顿的想法是,文化认同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历史经验、语言、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冷战过后,世界上的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基本上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很可能就是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把人类文化圈分为西方、儒家(指中国)和回教这三大块,围绕其间的还有印度、日本、拉美、非洲、佛教(东南亚、蒙古、西藏)和东正教文化圈。他认为西方,尤其是美国,应该注意儒家和回教汇流所带来的挑战。

不少论者指出,亨廷顿学说的一大盲点,是把历史上的许多冲突说成是人类文化差异所导致,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物质利益和发展空间(即便被认为出于“宗教”原因的十字军东征也如此)。亨廷顿也没看到,不同文明的表层尽管形式各异,但人类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大家同向心灵探索,将有机会进入大同,不一定要冲突。

东征最终变了质

在1095年后的200年间,至少出现过8支十字军,如果把儿童十字军和其他较小的十字军活动计算在内,则最少有11支,动用的总兵力不下三四百万。其中,只有第一次十字军可算是成功的。

后来几次的十字军在小亚细亚和回教军反复较量,不过,就是没有办法再取得像第一次东征那样的成绩。整个运动到了后来也完全变质,不但出现基督教徒自相残杀的局面,也演出了“儿童十字军”的闹剧。

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首4次远征背景与结局:


第一次十字军(1096-1099)

背景:教皇乌尔班二世呼吁欧洲教徒组军远征,以援助东罗马帝国在中东反抗土耳其人,并解放耶路撒冷。

结局: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和埃德萨等4个王国。

第二次十字军(1147-1148)

背景:回教军灭埃德萨王国,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组织第二次十字军。

结局:土耳其军分别击败德军和法军,十字军无功而还。

第三次十字军(1189-1192)

背景:回教英雄萨拉丁率领回教军灭耶路撒冷王国。德皇腓特烈一世和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即狮心理查)再组十字军。

结局:法王和英王不合,结果一气之下撤军回国。德皇在渡河时不慎淹死。狮心理查和萨拉丁订下休战3年的协议后,在回国途中被奥地利公爵绑架,英国以10万马克的赎金把他赎回。

第四次十字军(1202-1204)

背景: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第四次十字军。

结局:十字军进军途中,东罗马帝国发生皇位纠纷。十字军以平定内乱为名,攻陷并洗劫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建立拉丁帝国。十字军从此名誉扫地。


未来人说:

十字军东征是典型的宗教战争。它的命运也和其他的宗教战争一样,因为宗教理想和现实的出入,而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最终沦为残酷的玩笑。

不过,为当时人民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的十字军,却正面地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命运,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

在政治上,十字军加速了西方封建制度的崩溃。
十字军的堕落,使欧洲人开始对罗马教廷失去信心。
许多诸侯和骑士在战争中客死他乡,也削弱了这些封建势力。

在文化上,十字军东征让当时落后的西欧人民,接触和吸收较发达的东罗马帝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今天,英文中的零(zero)、市集(bazaar)、风险(risk)等词汇,都是从阿拉伯文字演变过来的。

在经济上,十字军把东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阿拉伯人的商业概念(如支票、信用状、股份公司组织)带回西欧,为欧洲日后发展资本主义铺平道路。

如果没有十字军,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方文明,我们的世界也就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