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所谓战略就是“道”、“规律”,“成功的谋略”,“看清形势,分析自己,今天安排明天的事”。 从内容上讲,通常的企业战略包括外部环境分析、行业分析、公司定位、战略定位、战略目标确定、业务选择、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举措等。 从层次上讲,战略包括公司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等,甚至可以做到个人战略。 从操作上讲,一般是先要进行充分的行业分析和市场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战略管理工具(如波士顿矩阵、五力分析、SWOT分析、三层面理论、三维竞争,等等),明确公司的业务选择、发展目标、竞争策略等,这是战略规划,然后进一步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做出公司战略的支撑体系,也就是关键举措。 从易经的角度讲:战略就是“不易”之道、“简易”之道、“变易”之道! 所谓战略管理就是“知行果合一”,就是“定位、谋位、进位”的过程。(易经非常重视时与位的概念)
什么是战略?
战略一词源自于战争,“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目标的创造性过程。
中国战略思想的起源
中国战略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典型著作有《孙子兵法》《六韬》(据考证书成于战国)《鬼谷子》等,代表人物有孙子、王诩、韩非子等。其次是两汉至三国时期,有曹操、韩信、诸葛亮等,其后沉寂。近现代,战略思想再次发展,典型的著作《建国方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代表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东方战略思想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具有很强的感性直觉思维。
在企业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华为、福耀等东南沿海区域第一批企业,引进西方企业管理理念和模式,并结合国内国情,衍生了具有中国特色企业战略思想。特别是广东企业家的实用思想、低调主义、拿来主义等。 “十亿看企业规律,百亿看行业规律,千亿看经济规律,万亿看国家规律和世界规律”。
西方战略思想的起源
西方战略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典型著作《稀薄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都有对战略的描写。以后更是有马基雅维利、马克思、马克尔·波特等。西方战略思想注重线性思维,即所谓的“顺藤摸瓜”。
商业战略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亨利·法约尔。他是法国一名实业家,在1917年他总结自己企业的经营理论,写成《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在书中,法约尔将企业不可或缺的活动分成六个种类。前五个企业活动分别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保障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除此之外,在这五个活动之上,法约尔开创性的提出了一个“经营管理活动”。这个全新的活动便是商业战略的雏形。1965年,安索夫出版《公司战略》,“战略”一次正式出现在商业领域,回答了企业应该怎样做才能在复杂多元的市场中生存的焦点问题,并给出了安索夫矩阵。
战略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基于目标与自身能力或条件的适配程度,如何选择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即当面临重大变化时,怎样选择方向,做哪些事,怎样做事。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正确的做事是一种能力,一个考验智慧,一个考验技术。
通俗的理解,战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个人而言解决“我是谁”“到哪儿去”“怎么去”,对于企业来说解决“什么能做”“做什么”“怎么做”。而且着重关注的是精神层面,虚的东西,如“价值观”“使命”“愿景”等。
战略的制定讲究开拓创新,从未来思考现在,从大势判断小势。战略选择与定位选择方法有共同之处,讲究长板理论,讲究“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既立足个人或组织的核心优势来优化、调动资源,依据未来大势判断小势,锁定个人或组织优势并放大优势,释放最大潜能。
战略制定的四个步骤,预见、找魂、聚焦、协同。
预见,即运用概念思维,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事情发展方向、趋势做出的预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战略都是从预见出发。
找魂,找核心竞争力,找到自身与别处相比独树一帜的资源,就是自身和项目独特的性格、技术、赋存资源等。
聚焦,依据“魂”,自身优势,聚焦优势资源的关键技术、业务、产品、区域和环节。或个人的特长。
协同,是指最大限度调配各方资源,包括组织协同、政商协同、生态协同(指产业生态圈)、资源协同等方面。
本文参考《王志纲论战略》《战略历程》等书籍,只是些粗浅的看法,仅供参考。
120公里死亡15000人,巴丹死亡行军到底有怎样惨绝人寰的血泪?
1942年4月9日驻菲律宾美军向日寇投降,共有7.8万名美菲军队投降,然后日寇将这些战俘驱赶至120公里之外的战俘营。这些战俘被逼冒着酷暑在菲律宾的丛林中步行120多公里的路程到达一个战俘营,这称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事件,当年的幸存者将其称为"巴丹半岛死亡之旅",共有1.5万名士兵倒毙在途中。日寇残忍无度,一路上刀砍枪击,斧劈矛戮,将无数战俘活活折磨致死。 120公里的行军对于一名军人来说不算远,然而对于连续几个月没有能源补给和食物供应仍坚持作战的美菲联军而言,却苦不堪言,他们整整行军了6天。在这6天的行军中,战俘们遭到日军肆意殴打、侮辱和屠杀,路边随处可见战俘的尸体。日寇基本上不给战俘提供食物、清水,战俘们稍有不从,就会被刺刀击杀;战俘们想逃走的,近得被刀劈,远的被枪杀。战俘们毫无人权可言,犹如畜生一样被日寇折磨虐待,国际公约对战俘的规定日寇根本不执行! 一名叫汉克的美军在酷热之下行军,身体虚弱不堪,无意识的倒在了灌木丛中,他试图挣扎着起来,可是力不从心。几个日本兵朝着汉克跑去,一个日本兵恶狠狠地朝着汉克虚弱的身体连轧了四五刀。汉克挣扎的爬起来,走到战俘队伍中继续前行,不久因为失血过多倒地不起,日寇直接将其枪杀。在行军开始之前,日本菲律宾派遣军司令官本间雅晴已经命令这些押解的日军对任何不能坚持走到战俘营的巴丹战俘都要消灭掉。一路上美菲联军喝水都成为奢望,日寇不允许他们喝水,许多战俘饥渴而死。有的战俘去喝水,确被日寇斩首,部分美军士兵成为日寇练刀的对象。 走出丛林后,日寇用闷罐车装载战俘,车厢很小,放在平时可以装进10头牲口,或者25-30个人,在日本兵的驱赶下,此刻每节车厢里塞进了80-100个人。闷罐车中人满为患,许多战俘在饥渴之下又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活活闷死在闷罐车中。到达战俘营后,这些战俘又被日寇强制劳动,任意拷打折磨,约2.6万名战俘在集中营中被折磨致死。三年后,美军击败日寇,巴丹血战中投降日寇的战俘得到解救,约1800人获救,其他人永远长眠在菲律宾的土地上。
100多公里超过1.5万人死亡!巴丹死亡行军到底有多么的惨绝人寰?
在特别惨烈的二战历史当中,“巴丹死亡行军”这个事件是特别的惨绝人寰的,那是日军再一次犯下的灭绝人性的罪恶。是能以血腥程度来讲的,一百多公里死亡人数超过一点五万的常规说法,是根本不可以形容这个事件的残酷的。不能喝水是战俘们的死亡噩梦,其实虽说日军不给水喝,但菲律宾毕竟雨水充沛,“死亡行军”这一路上,沿途常见清澈的泉水甚至水井。但如果哪个战俘敢去喝水的话,就会立刻就会被日军的子弹射杀,由此可见残忍程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面,是爆发过一场特别残酷的“巴丹血战”的,美军在被日军给打败以后,七万八千名美国与菲律宾士兵向日本投降,这事件是可以从历史书上找到的。更残忍的就是之后发生的事情,这些战俘被逼冒着酷暑在菲律宾的丛林中徒步行走六十五英里多的路程到达一个战俘营,这称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事件,当年的幸存者把这称为“巴丹半岛死亡之旅”,共有15000名士兵倒毙在途中。 在途中并不是没有水,而是敌军故意的。一些看守是会让一部分的战俘去喝水的,却不让更多的人喝水。那些战俘在观察附近没有看守他们的敌军的时候,这些战俘快速冲到井边,你一口,我一口,敞开肚皮喝水。没过多长时间,有十几个战俘聚到了井边。这引起了一个敌军的注意,那个敌军便突然举起刺刀,对着一个战俘的脖子就是一刀。这个战俘立即双膝跪地、呼吸急促、脸朝下倒在地上,一口水没有喝上就死了,鲜血染红了自流井。 对于巴丹死亡行军是不是真是存在的,有一部书籍是能回答以及证明的,书里面是记录了全部的在巴丹死亡行军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这本书籍是由美国的一位作家编写的,为了写这本书他采访了很多巴丹死亡行军的幸存者,因此巴丹死亡行军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