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设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动力设备网 > 品牌 > 正文
古亭的古亭的起源与演变
古亭的古亭的起源与演变
提示:

古亭的古亭的起源与演变

在我国,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亭”字的出现相对较晚,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亭”字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钦文)。汉以前的亭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类:城市中的亭,如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行政治所的亭(汉高祖刘邦曾做过泗水亭的亭长);边防报警的亭;驿亭(或称邮亭,是秦汉时期设在交通要道上的“亭传”)。随着时间的推移,亭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亭功能的改变,大致以魏晋南北朝为界。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魏晋南北朝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在园林中出现。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太液亭。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为精巧。明清时期,古亭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对亭的造型、选址和周围环境的设计十分讲究。《园治》中将亭定义为:“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营造法原》中将亭定义为:“亭为停息凭眺之所”。由于亭小巧玲珑,通透空敞,视野良好,具有休息、赏景、点景等功能,所以,它很早就受到园林建造者的重视。

古亭的古亭的选址
提示:

古亭的古亭的选址

古亭的设置,主要应考虑位置的选择和亭本身造型,亭的形式,是方是圆,是攒尖顶还是硬山顶,都必须依据基址的形式和环境景观的特征来决定,在我国园林中,亭的设置是与周围环境相配合的。明代计成在《园治》中写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卷松蟠曲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因此,无论是建在园林中的亭,还是建筑于街肆的亭,其位置的选择,都由“景”来决定,“因景而成,得景随形”。在我国,亭的选址多样。山上建亭,尤其在山巅、山脊,有利于眺望,视野开阔;崖旁建亭,有的亭子甚至建立在崖壁上,这样既增加了景观的魅力,同时又造成飘渺虚幻的景观气氛;临水建亭,借助水的特性创造环境气氛,成为观赏水面景色的最佳地点,在建亭有五种位置选择,接近地面,亭一面、二面或三面临水,或位于水面之上,用桥和堤相连,或建于岛上,四面环水,或以亭基为驳岸,或建于桥上;平地建亭,一般建于路旁的林荫之间,或街巷的民宅一侧;另外亭还常常建于交叉路口和道路的转折处,提供休息,标示道路,提高兴致和丰富景观的作用。

历下亭的简介
提示:

历下亭的简介

济南名亭之一。因其南临历山(千佛山),故名历下亭,亦称古历亭。历下亭巍立于大明湖中最大的湖中岛上,岛面积约4160平方米,因历下亭是名闻遐迩的海右古亭,所以人们也就习惯将整个小岛及岛上建筑统称为历下亭。 整个岛上绿柳环合,花木扶疏,亭台轩廊错落有致,修竹芳卉点缀其间。春天,修竹婆娑,翠柳笼烟;秋日,湖水荡漾,荷花溢香,凉风徐吹,令人心爽,被称作“历下秋风”,为古时历城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