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有利区带预测
准噶尔盆地是多构造体系复合型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成藏条件优越。且已发现30多个油气田,其中大油气田4个,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基本是满盆含油气,前期工作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现对各区带油气前景作如下评价预测。 8.7.1西部隆起 位于盆地西北部,是北东向构造体系控制的隆起带,面积1.35×104km2。主要为海西期形成的隆起带,其带上主要发育3条逆冲断裂带。其南相邻玛湖生油坳陷。区内发育有C—P、T—J的烃源岩,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成藏条件好,且已发现了克拉玛依大油田。近年来又在夏子街、乌尔禾、车排子、红山嘴等地发现多个油气田。所以,本区勘探潜力很大,仍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区(Ⅰ级区)。 8.7.2陆梁隆起 是盆地北部的一个大型隆起,走向西北,面积1.8×104km2,由于晚海西和印支期的断裂活动,隆起产生了多个凸起和凹陷。区内上二叠统—古近系发育齐全,总厚度达5000m,主要生油岩有石炭系、上二叠统—中下侏罗统,生油岩厚200~600m,油气资源量为(10~12)×108t,区内断裂和局部构造发育,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地区,目前已发现石西、石南等大中型油气田,是该盆地油气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Ⅰ级区)。 8.7.3乌鲁木齐断褶带和昌吉凹陷 分布于盆地南部,昌吉凹陷和山前断褶带2个构造单元,面积达4.1×104km2,区内是二叠纪以来长期发育的坳陷,是石炭—二叠纪类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加的典型地区。因此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大,二叠纪以来沉积总厚达12000~13000m,亦是盆地基底埋藏最深的地区,区内生油岩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等,生油岩总厚达1000~2000m,油气资源量(20~21)×108t,是盆地主要油源区。其中昌吉凹陷北斜坡中、东段有利油气聚集。 昌吉坳陷,构造不发育,但山前断褶带内发育了3排雁列构造,共有20多个局部构造,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该带内已发现了独山子、齐古及呼图壁油气田。这表明区内油气前景可观,是盆地油气前景较好的地区之一。其内南数第一、二排构造带预测有利油气聚集(Ⅰ级区)。 8.7.4中央隆起 为北西向横亘准噶尔盆地中央的一个低隆起带,可分为中拐、马桥(莫索湾)及白家海凸起等次级单元,总面积为0.4×104km2,莫索湾凸起顶部缺失二叠系,仅有上二叠统之上的沉积,总厚4000~8000m,中拐凸起为北西向的巨型鼻凸,向东南倾伏。区内主要生油岩有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生油岩总厚800~1000m,油气资源量为8×108t,是盆地油气前景最好的地区之一。近油源部位对聚集油气尤为有利(Ⅰ级区)。 8.7.5中央坳陷 由玛湖凹陷、达巴松凸起、东道海子北凹陷等次级单元组成,总面积为1.3×104km2,总体上呈北西西走向,玛湖凹陷内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二叠系以上的沉积总厚6000m,达巴松凸起缺失下二叠统沉积,玛湖—三道海子北凹陷是盆地中自二叠世以来持续性坳陷之一。主要生油岩有二叠系、三叠系及中下侏罗统,总厚度为800~1000m,油气资源量12.05×108t,是盆地内主要油气源区。已发现玛北油气田,是油气前景很好的地区之一。还有盆1井西凹陷西北缘及东道海子北侧近陆南凸起部位也是油气有利聚集区带。 8.7.6乌伦古坳陷 该坳陷由物探资料所确定,北部为红岩断阶,南部为索索泉凹陷,总面积为1.6×104km2。本区缺失早二叠世沉积,上二叠统—古近系发育较齐全,总厚度为4000~5000m。区内主要生油岩有三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生油岩厚度为100~200m,油气资源量(中生界)为0.42×108t,目前勘探程度很低。总之,本区具有一定油气前景。有利区带为西北缘、南缘及北东边缘(Ⅲ级区)。 8.7.7东部隆起 为盆地东部呈北西向的隆起区,由五彩湾凹陷、彩南凸起、帐北断褶、大井凹陷、奇台凸起、吉木萨尔凹陷等6个次级单元组成,印支、燕山期运动强烈,将海西晚期形成的北西向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切割改造为北东向的棋盘格子式,面积为2.8×104km2,区内发育有二叠系—第四系,总厚度3000~4500m,主要生油岩有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其总厚度为200~300m,油气资源量为2.3×108t,区内局部构造和断裂发育,是油气运移指向地区。目前已发现了五彩湾、火烧山、河南、北三台、三台等油气田,因此,该区是盆内油气前景较好的地区之一(Ⅱ级区)。 8.7.8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的台北凹陷、托克逊凹陷、艾丁斜坡区及深层的石炭—二叠系油气前景好。
油田地质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冲断带上,受断裂带控制。冲断带呈北东向展布,由红-车断裂带、克-乌断裂带、乌-夏断裂带组成。克拉玛依油田处于克-乌断裂带的西南端,即克拉玛依-白碱滩段。 主断裂穿过油田中部,北东走向,断面北西倾,上陡(60°~75°)下缓(20°~45°),呈“犁状”。以三叠系底界计算,其垂直断距280~1200m,水平断距100~1400m。断裂发生于华力西晚期,活动一直延续到燕山早期的中侏罗世末期,断裂带隐伏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沉积层之下,为油气聚集创造了良好的保存条件。主断裂具有明显的同沉积性,使上下盘地层有显著的差别。在长期断裂活动中,主断裂又派生出若干分枝断裂。从其走向可分为2组:一组近东西向,主要包括有南黑油山断裂、北黑油山断裂、南白碱滩断裂、北白碱滩断裂等;一组为北西-南东向,主要有大侏罗沟断裂等。由于断裂的切割,使油田形成了由北西向南东逐级下降的断阶构造。地层呈由北西向南东倾的单斜,倾角一般为5°~10°;近断裂附近往往形成局部挠曲或鼻状构造,地层倾角可增大到15°~25°。根据断裂的切割情况,油田被划分成10个开发区,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和黑油山区(图6.18)。 图6.18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综合图 在克拉玛依油田东南方约50km处为玛纳斯湖生油凹陷,是油田的主要油源区。从晚二叠世开始至白垩纪末,盆地逐渐扩大,各时期沉积向边缘地区逐层超覆,因而使处在边缘相的克拉玛依油田形成5次大规模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加之断裂活动相伴随,为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克拉玛依油田在其构造和沉积的背景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主要有: 1)断块圈闭:多为沿主断裂线分布的前缘断块,即被2条断裂所夹持的封闭型断块,如七区、九区南部的小断块区等。 2)断裂遮挡的地层超覆圈闭:各区块克下组油藏多属此类。 3)断裂遮挡的岩性圈闭:如五区、八区的中三叠统油藏、上二叠统乌尔禾组油藏等。 4)地层超覆不整台圈闭:多见于主断裂上盘,侏罗系、白垩系超覆不整合在石炭系或三叠系之上,形成浅层稠油藏,如六区、九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油藏等。 5)潜山型不整合圈闭:地层超覆不整合面之下,往往形成基岩潜山型不整合圈闭,如一区、三区、六中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五区、七区和九区南部下二叠统佳木河组(P1j)火山碎屑岩油藏(图6.19)。 图6.19克拉玛依油田五区-三区油藏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