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子京看到范仲淹为他写的《岳阳楼记》会对范仲淹说什么?
观君一文章,胜读十年书,先生所写,字字珠玑,句句情真意切,我读后如醍醐灌顶,愿效仿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先生结为知己,若是那样,就是我的幸事了。 岳阳楼记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以及散文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过这种文章记录事情、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时,邀人作记通常要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样本,也就是画卷或相关文献之类的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 滕子京虽然被贬岳州,但他在任期间,做了三件政绩工程,希望能够取得朝廷的谅解。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之一,完成于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两记,一则就是《岳阳楼记》,另一则是《偃虹堤记》。 《岳阳楼记》所述内容有实物可查,然而《偃虹堤记》则无迹可寻。但是在《偃虹堤记》中,范仲淹也同样将偃虹堤描写得具体翔实,相较岳阳楼毫不逊色。因而,便引发了少数学者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是否去过岳阳楼的争议。
以滕子京,《岳阳楼记》的口吻写一封信给范仲淹?
滕子京到巴陵后,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事为重bai,勤政为民,办了几件好事,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和重修岳阳楼等。这些事受到百姓称赞,结果两年时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治为天下第一”。在重修岳阳楼之后,他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作记,共襄这“一时盛事”。随信还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图》,供仲淹参考,说是“涉毫之际,或有所助。”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小时去太湖玩过,后母亲改嫁,又随继父到洞庭湖畔的澧县和安乡县读书,所以对太湖、洞庭湖的风雨晴晦种种风情非常熟悉。其时,范仲淹因“庆历新政”遭当朝保守派大臣贾昌朝、陈执中、王拱辰等的攻击而失败,已于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贬谪为邓州(今河南南阳市)知州。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范仲淹,借楼写湖,凭湖抒怀,真正的意图是对挚友的婉转规劝,惟恐招来祸患。在《岳阳楼记》中规劝他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可谓苦心孤诣,深知重修岳阳楼要花很多钱,耽心有些人再次借此攻击滕子京,所以在文章一开头就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既是对他的政绩的肯定和颂扬,又是为他被贬谪再次辩白;同时告诉他人,他是在干出大成绩后才重修名胜古迹岳阳楼的,又堵塞了攻击者之口。庆历七年(1047)滕子京由于治巴陵郡有功,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州,上任后不幸卒于任所,终年五十八岁。始葬于苏州,后其子孙(是子还是孙无史据可考)按其生前“君昔有言
滕子京负大才......古文翻译是什么?
《滕子京负大才》古文翻译: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 范公偁 原文: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译文: 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 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滕子京负大才.其意盖有在的翻译!
原文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是同榜考入的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和思念好友了.
注释
(1)《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shì)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负:依仗.
(3)贻:遗留.
(4)正:指文正,范仲淹的谥号.
(5)罕:很少.
(6)患:担忧,害怕.
(7)规:规劝.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注:本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译为: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0)盖:原来是,大概.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过庭录》译文: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 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原文】《过庭录》—南宋·范公偁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扩展资料 1、《过庭录》写作背景 南宋范公偁(1126—1158)著。《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书中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闻之于父者(范直方1083—1152),故名《过庭录》。“过庭”,出自《论语·季氏》之“鲤趋而过庭”语,是父亲教诲子弟的言止。 2、《过庭录》作者介绍 范公偁是范仲淹的玄孙、范纯仁的曾孙,所著《过庭录》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小说。书中有关宋代士人的佚闻遗事、文坛掌故,可补《宋史》之阙。 更重要的是,该书中有关范仲淹及其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孙正臣,正思,曾孙直方等人的记载,是作者从其父正思处得来,比其他书籍详尽,是研究范氏家族弥足珍贵的资料。范氏几代人心忧天下、忠贞为国的品质,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