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设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动力设备网 > 知识库 > 正文
张之洞是哪里人呢?
张之洞是哪里人呢?
提示:

张之洞是哪里人呢?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人物事迹简介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万的人物生平
提示:

张之万的人物生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状元,官至大学士。历任修撰、河南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工部等职。同治元年(1862年)偕太常寺卿许彭寿等,汇辑前代帝王及垂帘事迹可法戒者呈上 ,赐名《治平宝鉴》。后署河南巡抚,督师镇压捻军。迁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九年,任江苏巡抚。次年,来沪查阅江南制造总局一切机器,赴松江巡视海塘。调任浙闽总督,继又抵上海巡视海塘工程,并与曾国藩接见日、英、法、美等八国领事。又同曾国藩会奏必须赶修宝山海塘。檄候补知府厉学潮负责修俊吴松江(今苏州河)。复与曾国藩会奏续议江苏水师事宜。光绪八年(1882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十年,入值军机处,兼署吏部尚书。后为协办大学土、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画家张之万是什么朝代的作家
提示:

画家张之万是什么朝代的作家

张之万 [清](一八一一至一八九七)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
赠太傅,谥文达。
画承家学,山水用笔绵邀,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
晚年笔简墨澹,弥见苍塞。
初与戴熙讨论六法,交最相契,时称南戴北张。
书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
卒年八十七。
有张文达公遗集。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状元,官至大学士。
历任修撰、河南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工部等职。
同治元年(1862年)偕太常寺卿许彭寿等,汇辑前代帝王及垂帘事迹可法戒者呈上,赐名《治平宝鉴》。
后署河南巡抚,督师镇压捻军。
迁河道总督、漕运总督。
九年,任江苏巡抚。
次年,来沪查阅江南制造总局一切机器,赴松江巡视海塘。
调任浙闽总督,继又抵上海巡视海塘工程,并与曾国藩接见日、英、法、美等八国领事。
又同曾国藩会奏必须赶修宝山海塘。
檄候补知府厉学潮负责修俊吴松江(今苏州河)。
复与曾国藩会奏续议江苏水师事宜。
光绪八年(1882年),为兵部尚书,后调刑部。
十年,入值军机处,兼署吏部尚书。
后为协办大学土、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张之万(181 1一1897)字子青,南皮南街人。
四岁开始读书,十八岁进学。
道光十九年(1837)丁酉科拨贡。
十九年(1839)以七品京官分刑部学习行走。
二十年(1840)中庚子科举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会试,以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二十九年(1849)充任湖北省副考官。
咸丰元年(1851)充河南正考官。
次年八月放河南学政。
三年(1853)林凤祥、杨开芳率太平军北伐,张之万奏请直隶、山东、陕西、安徽四省军队到河南镇压,并请派大员督办地方团练,
亲自捐献军饷,致太平军北伐受阻。
成丰四年(1854)太平军进攻直隶,大败讷尔经额于临沼关,连克交河、献县、沧州、青县、静海等地,前锋逼近天津。
张之万献计,在静海设防。
咸丰六年(1856)调张之万回京,充日讲起居注官,入上书房。
八年(1859)教授钟、孚两郡王.读书,与恭、醇两亲王往来密切。
九年(1859)补授翰林院侍读,充会试同考官。
七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张之万奉旨与军机大臣焦祜瀛、御史陈鸿翊督办团练。
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于承德病死。
同治继位。
怡亲王载垣,户部尚书肃顺等八大臣总摄朝政。
张之万依附于慈禧和恭、醇二亲王之下,与李鸿章、醇亲王秘密筹划杀害肃顺等计划。
後肃顺等被捕,张之万援引嘉庆朝杀和坤一案,力主置之重典。
结果,怡、郑二亲王赐死,肃顺斩首,其他五臣革职治罪。
由此’深得慈禧信任,升詹事府詹事,兼署工部左侍郎。
不久,擢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962)升礼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
三月,张之万与许彭寿等编纂《治一平宝幸监》。
书成,深得慈禧欢心和赏识,赏赉珍物甚多。
九月,御史刘毓楠奏劾河南洛阳知府任桂擅杀李书声,副将杨飞雄擅杀汝州鲁山县李詹事,朝廷命张之万按察。
张之万至河南后,详勘有关人员,回朝实奏,河南官吏擅杀、罚银、浮收、苛派等情形。
清廷降旨,巡抚郑元善、知县任桂、副将杨飞雄被降级、革职。
张之万署河南巡抚。
不久,先后数次上疏,力主变通折漕、改革地方税收办法,得清廷信任。
时捻军张乐行击破涡河南北,义民大起。
张请清帝调按察使张汝梅、道员袁保庄(袁世凯的嗣父)共署河南军务,擢张曜为总兵,改袁甲三旧部九百人,做为亲军。
此时,张乐行率捻军进攻涡河。
临漳、内黄农民纷纷响应。
张之万遣总兵李世玉、杨玉春、余际昌率部镇压。
牵制摇摆不定的团练苗沛霖。
十二月,张之万在汝州督师,用强力拖住陈大喜的进攻,命总兵张曜、余际昌袭击捻军张凤舞部。
张凤舞无援战败被杀。
光绪二年(1876)张之万实授河南巡抚。
张曜击陈大喜部,难以取胜,被张之万革去总兵职务,总兵李世玉攻捻军不利,受到摘去顶戴处分,张之万遣余际昌、
赵鸿举连营环堵,企图切断捻军西南联系。
奏调东三省军队协助,购置马匹、器械,充实骑兵。
二月,陈大喜占据杨寨牵掣清军,张之万飞檄余际昌进攻土扶桥捻军;总兵陈禄兴、赵鸿举进攻张岗捻军。
四月,苗沛霖反清。
豫、皖震动,起义军于方寨设伏,全歼余际昌部,余亦阵亡。
张之万再调张曜赴张岗,与团练大臣毛昶熙所遣清军,四面环击。
激战累月,汝南捻军失败。
张岗捻军失败后,张之万屯兵徐州,节制河南诸清军。
八月,亳州起义军攻徐州,连破大庄、保全两寨,直取开封。
开封知府汤聘珍和他的亲军守城,张曜急救,保住开封。
张之万因指挥失利,被降二级留任。
十月,捻军蓝大顺由山阳、商州向西坪进发,与张宗禹会合。
西坪,是清军多隆阿大营转运重地,位置十分重要。
清廷命张之万严防。
张之万遣乡勇会同张曜进攻,败张宗禹于重阳店,乘机袭占西坪,蓝大顺败走。
十二月,张之万督师洛州,镇压皖、楚捻军。
同治三年(1864)张之万以马队配合张曜部,先破白土岗,令总兵吴在升三面合围,留出南召一面,故意暴露弱点,
诱张宗禹出战,由苏克金马队掩杀,计划一举歼灭捻军。
因大雪,迟滞行动。
张之万将宋庆由安徽调往河南,令王文行部攻黄梅寨,吴元炳、范文美、苏克金攻南召;额尔固善和宋庆扼踞石桥镇。
张宗禹于北河口突破清军包围圈,进抵桥滩。
张之万率各路清军追击,命宋庆截断捻军与太平军会合路线。
张之万移师南阳,克汝南,杀捻军首领赵国良。
同治四年(1865)正月,捻军袭击开封,张之万率兵由襄阳往援。
三月,张宗禹率军击曹州,张之万令张曜会剿。
四月,张之万被调署理河东(淮河以东)河道总督。
五月,捻军在曹州高楼寨设伏,全歼僧军,击毙僧格林沁。
张之万因“督剿“不利,贬去二品顶戴、革职留任。
八月,新任河南巡抚吴昌寿领兵赴徐州,省城空虚,捻军进逼开封。
张之万派河防清军防守要寨,阻止义军过河得逞。
九月,赏还二品顶戴,补授河道总督。
同治五年(1866)八月,调任漕运总督,因里下河(江苏江北运河以东通称)为江淮财赋要地,而清淮地区又为里下河门户。
洪泽湖、成子河(今不详)、六塘河(江苏宿迁县东,泗阳县北)皆清淮要地,张之万调重兵设防,又调湘军洋枪队三千余人与清淮炮船相辅。
十二月,东捻起义军突破六塘河,占领盐河两岸,准备与西捻会师。
张之万檄总兵姚广武、张从龙配合水陆各军,攻打东捻义军。
赖文光被俘,。
东捻军全军覆没。
张之万因镇压捻军有“功”,赏头品顶戴花翎。
同治七年(1868)闰四月,张之万赴台儿庄镇压西捻,八月,西捻军遇伏失败。
九年(1870)张之万调江苏巡抚,九月补授闽浙总督。
同治十年(1871)十月,因年逾七旬,奏请回藉养亲。
光绪八年(1882)正月,复召入见,授兵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
九年(1883)调补刑部尚书;十年,(1884)三月,奉旨入军机处学习行走,兼署吏部尚书,协助慈禧向各省索款,
筹建颐和园事宜。
九月,充上书房总师傅。
十一年(1885)十一月,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十二年(1886)二月,赏穿黄马褂。
十月,充会典馆正总裁十五年(1889)补授大学士,管理户部。
光绪大婚,加太子太保衔,授体仁阁大学士十八年(1892)授东阁大学士。
二十年(1894)以总办慈禧六旬万寿庆典,赏双眼花翎赐用紫缰。
二十二年(1896)年老致仕,赏食全俸。
二十三年(1897)五月十五日卒,年八十七岁。
因生前镇压农民起义“功“,赏陀罗经被,照大学士例赐恤,赠太保。
谥“文达”,入祀贤良祠。
据《南皮县志》记述:“清*张之万墓,双庙北,1954年被盗,毁坏”。

1884年的历史记载
提示:

1884年的历史记载

北宁失陷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法军攻占山西后,继续向清军进攻。光绪十年(1884)正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二月,米乐率兵一万二千人自河内和海阳出发,分水陆两路,会攻北宁(在河内东北)。北宁前敌指挥、广西巡抚徐延旭未作认真战备。二月十五日,清军二万人不战而退,北宁失守。二十二日,法军又西向攻陷太原(在河内北)。三月,兴化亦告失陷。至此,法军完全占领了红河三角洲,使清军陷于被动地位。慈禧撤换军机五大臣自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年三月(1883-1884),清军在越南战场上连续失利,先后丢失山西、北宁、太原等地。光绪十年(1884)三月初八日,左庶子盛昱上奏折弹劾李鸿藻保举非人,建议给予处分;并说奕欣、宝鋆了解内情却不加阻止,亦应负一定责任。一直与奕欣有权力矛盾的慈禧,利用这份奏折大做文章,与醇亲王奕譞共同策划,3月13日,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的罪名,将恭亲王奕欣、大学士宝鋆、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一概逐出军机处;同时任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侍郎孙毓汶五人为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为领班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3月14日,慈禧又谕令军机处遇有紧急事情,会同奕譞商办。从此以后,军机处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奕譞及其心腹孙毓汶手中。袁世凯会办朝鲜防务光绪八年(1882),朝鲜“壬午政变”平定以后,清军吴长庆部暂留朝鲜。九月,吴长庆派营务处同知袁世凯等为朝鲜练兵千名。光绪十年(1884)4月4日,经李鸿章奏准,撤吴长庆军内渡,但仍留军千人驻扎汉城,由记名提督吴兆有统带;同时,以袁世凯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光绪十一年(1885),袁又被李鸿章保荐为三品道员,改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前回国。《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光绪十年(1884)四月十二日,法国代表福禄诺抵达天津,与李鸿章商谈通商、撤兵等问题。四月十七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共五款。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法国不索赔款,不伤中国体面,中国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声明中国自北越撤兵,调回边界。法国见清政府退让,便继续扩大对华侵略战争。北黎事件发生北黎事件亦称观音桥事件。光绪十年(1884)四月,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规定中国自北越撤兵,但未确定撤兵日期。五月二十九日,法将杜森尼(Dugenne)却根据福禄诺自定期限,率法军七百人强行向谅山推进,至越南北黎的观音桥,逼迫清军撤退或投降。闰五月初一日,清军派联络官三人到法营交涉,法军扬言要接收越南谅山、高平两省,并无故枪杀清军联络官,向清军营地发起攻击。清军奋起还击,法军溃败。初六日,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向总署抗议“中国背约”,要求赔偿。总署予以回驳。马尾海战马尾海战又称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光绪十年(1884)闰五月二十三日,法国借口“北黎事件”派孤拔率远东舰队闯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与中国军舰同泊一条江上。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会办海疆事务大臣张佩纶不作戒备,又禁止港内福建水师舰只移动,自缚手足。七月初三日下午,法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袭击,何如璋、张佩纶弃师不顾、仓皇逃遁,中国舰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旗舰“扬武号”被水雷击伤,舰上官兵仍用尾炮还击法旗舰“伏尔他”号;运输舰“福星号”亦冲入敌阵与法舰激战,后中弹爆炸,舰上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海战历时三十分钟,福建水师舰船被击沉七艘,官兵伤亡七百多人。初四日,法舰又轰毁马尾船厂。初六日,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