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设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动力设备网 > 知识库 > 正文
《踏莎行》(晏殊)诗句译文赏析
《踏莎行》(晏殊)诗句译文赏析
提示:

《踏莎行》(晏殊)诗句译文赏析

踏莎行 晏殊 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 踏莎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译文    长亭饯行的歌宴酒席,终于散了,美人已经登船,犹回首凝眸,依依不舍。送行人上马目送他离去,马儿声声嘶鸣,似在代他千万遍呼唤。船儿顺流而下,渐行渐远,只有离愁别恨,在送行人心中生生无已。    登上画阁,更上高楼,为的是再见帆影。可是,望尽天际,只见斜阳一道,平波流水,远与天际,哪有船帆的影子!这一刻,真个是肠断魂销!他止不住要把满怀离痛别恨向天地倾诉,遍天地间也装不下这无穷无尽的愁恨相思意。 赏析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像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    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像,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踏莎行·晏殊》原文与赏析
提示:

《踏莎行·晏殊》原文与赏析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 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首词描写作者对暮春景物的深切感受,平淡中寄托着莫名的失落感。 上片,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稀”,花少;“遍”,草长,两句传神地描绘出暮春三月景物的特色,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推移流逝,又烘托出诗人情怀的凄黯。接着,诗人的笔触转向“高台”。“阴阴见”三字把掩映在浓郁树色中的小楼一角,描画得那样幽静和神秘,牵动着读者的想象和情思。“芳郊”,远写; “小径”,近描; “树色”,浓抹; “高台”,淡扫。这一切仿佛是给整个画面着上了底色,勾勒了背景,而一股郁郁的闲愁,已缓缓漾出于笔墨之外。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柳枝轻飏,杨花飞逐,一任春风吹拂到行人的面上。“柳”和“留”同音,古代友人分手,折柳相赠,以示留别之意,而濛濛的柳絮,飘泊无依,更增添了东西南北的离人的怅惘。作者心中满怀春愁,但他并不直抒胸中积郁,只是埋怨不解事的春风,没有拘管好杨花,把眼前物态和心中情意溶为一体,描绘出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在原来沉寂的背景上出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借杨花乱扑,增加了画面生动的气韵,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创造了蕴藉深永的意境。 下片的场景有了转换,承上启下,由远而近,笔触更为工细。“翠叶藏莺”,写寂静的庭院里杳无人影,丛丛浓重的绿叶中偶而传出几声呖呖莺啼,更显得环境的清幽。“朱帘隔燕”,写燕子多情,双飞双宿,此时眼见它们在“软语商量”,却被朱帘相隔,也无从飞入宇内,徒使人感触到撩乱的春愁。“炉香静逐游丝转”,写炉中一缕暗香,袅袅如游丝飘荡,又轻轻消散,归于无迹。以上三句刻划了一个闲静的环境。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主人公,幽居冷落,百无聊赖,他的眼所见,耳所闻,身所触,也都沉浸在极度沉静寂寞的气氛中,他的心情可以想见。“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是全词着力最深的一笔。三杯两盏淡酒,无非是用以排遣过分幽寂所引起的愁怀,然而梦回酒醒,酒触愁肠,更使人黯然低回。何况,酒醒时又正逢一抹夕阳,斜照在深深的院落,带给人的是说不出的惆怅。细读全词,除了“一场愁梦”句外,都是写景。景中寓情,托物寄意,是这首作品最大的特色。特别是以夕阳斜照中的深深院作结,场景陡然扩大,几乎包容了全词的所有景物,而语近情遥,委曲又深刻地揭示了作者胸中的万种闲愁,弦外之音深长,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刺词”,大有深意,如“花稀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蓼园词选》)之类,固然是强作解人,但断定作者是在表达男女相思,以“行人”为所欢,也恐怕失之勉强。细味词意,似不全为伤春,也不全为怀人,而是概括了暮春时节因景物而引起的闲愁——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低回怅惘的情绪,很难具体指明何人何事。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人生感触的宣泄:世间的失意、年华的流逝、远人的离别、身心的衰暮……这一切沉积于心,抽象的情又因一时的触发转化为具体的景,情和景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这种难以形迹规求的朦胧意境和含蓄闲雅的风格,正是晏殊词的主要特色。 “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清〕沈谦《填词杂说》) 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禁东风,何尝系得行人住,”又: “东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翻覆用之,各尽其致。(李调元《雨村词话》)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提示: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提示: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本篇白描临别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和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的情景,抒写送别和别后无限思念的深情。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②,高台树色阴阴见③。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④。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红稀:花儿稀少。   ②绿遍:草多而茂。   ③阴阴见(xiàn):显露出浓绿树荫。   ④游丝:欲散未散的香炉轻烟。   翻译:   小径红花渐落稀疏,而芳草却将郊野绿遍,看树色中的高高楼台,隐隐约约可见。春风不解人意,咋不把杨花给我留住,却让它迷蒙乱飞舞,任其扑打行人的面部。   青翠的树叶丛中,藏有黄莺儿在唱歌,红色的帘幕隔外,有燕子在梁间呢喃咕咕,炉香升腾一缕缕,静静地追逐游丝而旋转。饮过闷酒做一场愁梦,醒来时,斜阳已经照在庭院深处。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   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一方面,词人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年华已然过去,为下文作了铺垫。其实这些景物本是无情的,只是人太多情了,个中凄凉,怎不让人伤怀?另一方面,词人又刻意点明杨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无拘无束地漫天飞舞,似乎丝毫不知疲倦。从整体上来看,上片虽然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但词人丝毫没有表现出常见的颓废情调。   词的下半部分写身边的春景。“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由外而内、由远而近,把田野到庭院的暮春景色勾画出来。前两句一外一内,过渡自然妥帖,把上下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藏”、“隔”两个字用得尤妙,尽现树木的.茂盛和庭院的幽寂。“炉香”句则把视角转换到室内。“逐”、“转”传神地写出了炉香缭绕上升的一系列变化,看起来似乎是在描写动态的景物,其实,词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态,来反衬此时屋里的寂静,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愁闷心情。最后两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宕开一笔,写自己梦醒酒消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了,并由此说明,自己之前所绘之景都是梦境,而这梦境正是由浓浓春愁而引起的,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了寂寥凄凉的感慨。   这首词清幽委婉,平而不淡,含而不露,意境深远。   [简析]   这是一首写暮春闲愁的作品,上阕写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踏莎行①   晏殊   祖席离歌②,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④。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释]   ①踏莎行: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芳心苦》、《惜余春》、《踏雪行》等。   ②祖席:古代出行时设筵席以祭路神,称作祖席,后泛指饯行酒席。   ③香尘:落花满地,旋碾作尘,尘土也带花香,故称香尘。   ④棹:木桨,指代木船。    翻译:   饯行的宴唱着离别的歌,那是长亭摆下分别的席宴。(之后我们依依惜别,)落满花瓣的路上飞起尘埃,隔断了我的视线,我仍然念念不舍频频回望。我孤单的马在树林的隐映中嘶鸣,无奈离人的船随波转旋。   画阁里我魂已消散,独倚高楼极目望穿,见斜阳只知平波送远,不知留人念眷,离愁无穷无尽,既使我把天涯地角寻思找个遍,(也难解我的忧伤和思念。)   【译文】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评点】   本篇白描临别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和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的情景,抒写送别和别后无限思念的深情。   上片写饯行的情景,表现双方难舍难分的情意。“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写饯别,古人出行前须祭祀路神,故将饯别酒宴称之为“祖席”;“长亭”是古时送别的地方;“离歌”与“别宴”指的是同一事,“祖席”与“别宴”也是同一个意思,词人如此重复描写,是为了渲染分别,突出送别的场面。“香尘已隔犹回面”写的是两人刚分别时的情景:落花满地,连尘土都染上了芬芳的栖息,它遮住了视线,但离人仍频频回首。“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分别从送行者与远行者两方面写离别:“居人”的马好像也懂得主人的不舍,隔着树林仰天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马嘶”、“棹转”侧面烘托出两人别情之深。   下片描写送行者对行者的思念,登楼远眺,引出无尽的哀愁,表达了缠绵无尽的相思之情。“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居人”登上画阁却黯然魂消,上了高楼望断天涯,却看不见“行人”的小船,只看到“斜阳只送平波远”,离恨之情更增。此两句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承接上句的“平波远”,写出“居人”的思绪,他站在那里,看着眼前的碧波,油然而生的离愁使他联想到世间无穷无尽的离愁,于是肆意放纵自己的想象,让心随着渺渺平波而去,绕遍天涯地角寻他个遍。“天涯地角”将相思之情抒写到极致,含蕴无尽,表达出缱绻缠绵的深情。   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向读者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赏析]   此词咏别情。从饯行的酒筵破题,再写长亭离恨。“香尘”句以细节的生动,突出“行人”的深情。接着“居人”、“行人”一个对仗句式,描绘出匆匆离别的一幅感人画图:匹马映林嘶鸣,行船漾波远去。马嘶声久久在林中回荡,江面上余波涟漪渐渐向四周消散,离别的情思,别后的寂寥使人难耐……下阕集中写“居人”的苦苦思念。一人呆坐空寂画阁,无法排解别愁的折磨。出阁登上高楼眺望,看到的只是夕阳和江波……这离愁就像流逝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法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