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教养,莫过于好好说话
01
海明威说过:“人用两年学会说话,却要一辈子学会闭嘴。”
深以为然。
一生中,说话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张口闭口的事,然而,真正做到“好好说话”,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作家史铁生曾写过他与母亲的故事。
那些年,他因为双腿瘫痪,脾气变得喜怒无常,对着母亲莫名其妙发火成为他的常态。
母亲担心他,总是变着法儿地开解他,想要让他出去看看花,解解闷。但他却因为自己不能正常走路,更加暴躁起来。
他把对命运的埋怨、对人生的失意、对自我的不满,通通发泄在母亲身上。直到母亲离世,他才懊悔不已。
看过这样一句话:“深入到骨子里的教养,是不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可现实往往是,我们把最好的脾气留给了外人,却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家人。
试想想,我们总有一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朝父母发脾气。一些伤人的话也瞬间脱口而出,丝毫不顾及父母的感受。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但,爱不是我们伤害的借口,更不应成为我们失控的理由。
对父母和颜悦色,才是为人子女该有的尊重。而所谓的孝顺,也包括和他们好好说话,多些耐心,多些陪伴。
02
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不懂沟通,在职场里,不管多牛,已经输了一大半。
几年前,寺昆在国际演讲比赛上,获得了中国区的冠军。一个靠演讲逆袭人生的普通人,在此之前还因为不会说话,被人骂作“废物”。
大学毕业后,家人走关系安排他进了当地的医院,主要负责通过沟通解决医疗纠纷。这对他来说简直太痛苦了。
很多时候,在患者面前,他支支吾吾连个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因此工作经常被投诉。
一次,在调解医疗纠纷的时候,病人家属当着医生和护士的面,毫不留情地对他吼道:“你们医院怎么会派这么一个废物和我沟通!”
那一刻,他的脸“唰”一下就红了,“废物”一次给了他严重的打击,还让他留下了严重的阴影,甚至连工作都被辞退。
还好他后来勤学苦练,改变了不会说话的毛病,才得以走出阴影,迎向辉煌。
寺昆是幸运的,他经历了因为不会说话最大的苦,也享受了会说话最大的福报!
但大多数人,其实比他不幸多了,从没有人点明他们说话水平很差,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就是你不会说话,因此错过了很过机会。
03
《荀子》《荣辱》篇里写到:“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人说好话,比棉袄还暖和;对人说不好听的话,比用长矛扎的伤害还深。
看过一个寓言故事: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你说话的语气,透露了你的教养。
04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古人云:慎言者立。真正的智者是不会乱说话的,懂得沉默是金,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为人处事,最重要的是嘴下留情。不传他人谣言,不在背后议论别人是非,是一种修养。
不该说的话不要说,该说的话谨慎说,这是一个人的口德。管住自己的嘴,说话注重场合,守住心,多做事少说话,会少了不少是非。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不懂得管住嘴,言多必失,很多是非都是由一句话引起的。
好好说话,才能让一段友情更长久。真正的教养,并不只是对身边的人友好,而是对陌生人也持有一份善意。
好好说话,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
01 和亲近的人好好说话尤其体现教养 很多人都有一个超能力:对领导、同事、客户、不熟的人等,特别有耐心,不管对方的观点我们有多么不认同,也不管同一个问题我们已经解释了多少遍对方还没有听懂,我们都可以做到温声细语、礼貌有加。 可一旦这些事情落到父母、爱人、朋友等自己亲近的人身上,我们就会像火药桶似的一点就着:给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还不懂;不和你说了,反正说了你也不懂;你知道什么呀;你连这个也忘记了吗…… 好像,我们总是将最好的脾气留给外面的人,而将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很多人在向亲近的人发脾气之后,也曾后悔过:我应该好好和父母、爱人、朋友说话的,下次一定要改正这个毛病。 可下次复下次,就像恶性循环,我们总也摆脱不掉“朝最爱的人,发最大的脾气”这一本能反应。 周国平老师曾说过:“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我们要警惕本能,培养教养。” 要想克服对亲近的人挑剔这一本能,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是出于哪种需求而向亲近的人发脾气。 02 希望做最真实的自己 去年年底,拼多多员工下班回家路上突然昏厥倒地,抢救无效去世。拼多多回应: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 虽然拼多多后来辟谣澄清此回应非官方回应,但这一句话道出了很多打工人的辛酸。在外拼搏,考验的是体力、智力、情商、能力,承受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指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时,会随着 社会 关系链从高到低进行传递,而无处发泄的最弱者便是最终的牺牲品 在外面,我们很难做真实的自己,所以当面对亲近的人时,我们知道与对方的关系比较安全,就会想要做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当下最真实的 情感 和感受,可这不应该成为将亲近的人变为“被踢的猫”的借口。 胡适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情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情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可见,一张愤怒、不耐烦、生气的脸,带给对方的是极大的伤害。 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表达方式。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指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也就是观察自己此刻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为了改善当下的状况,你的请求是什么。 当下一次发现自己在愤怒的边缘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因为什么而生气,体会一下自己的需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感受,从而缓解冲突。 03 追求权力掌控感 经常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发脾气的一方也可能是在玩儿权力的 游戏 ,想要在这段关系中追求更高的权力。 比较舒服的亲密关系,应该是有边界、互相尊重的,也就是在这一段亲密关系中,你可以感受到爱和归属感,也能获取一定的独立感和尊重感。 但很多亲密关系不仅没有边界,而且会经常出现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经常会通过对孩子专业的选择、学校的选择、工作的选择等进行干涉,来获得对孩子的掌控感;在情侣关系中,一方会通过不断向对方提大大小小的要求,不断为了一些小事儿争吵、冷战,来考验对方是否是真的爱你,并确认自己在这段 情感 中的是不是处于最高地位。 可是,在不对等的亲密关系里,发生的多是悲剧。比如说因为一个鸡腿而引发的妻子冲动杀死丈夫的事故,还有因父母控制欲强而导致孩子跳楼的惨剧等。 在亲密关系中,重要的不是计较谁的权力更大,而是要多多考虑双方的感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段关系中受到滋养。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Dr. Ronald经研究发现:极端的愤怒,一般持续不会超过12秒,爆发时毁灭一切,过后渐渐平静,控制好这12秒,就能阻止负面情绪造成严重后果。 愿你能好好控制负面情绪到来的这12秒,将更好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