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部首》第54天
《说文部首》第54天:灥、永、派的右边、谷、仌、雨、云、鱼。
1.灥,xún,三泉,本义为众泉汇流。
2.永,字形是大河派生出支流,本义是漫延的流水,引申出永远、永久之意,也是表示声音持续时间长的“咏”本字。《画说汉字》解释也是“派”的本字,我却觉得”派”的本字应该是它自己的右半部分,即下一个部首。
3.“派”的右半部分,字形和“前一个字“永”左右方向相反。现在输入法里找不到作为单独的字,但说文解释“与水部‘派’音义皆同”,所以我认为就是“派”的本字。
4.谷,本义泉水流淌的山间地带,即山谷。现代把它作为“谷”的简化有些强它所难,因为它原本与“禾”没有半毛钱关系,现在却成了禾的果实。
5.仌,bīng,像水初凝之纹理,说文解释为“冻”,是甲骨文“冰”的本字,后来右边加“水”构成篆体的“冰”,隶书时左边部分演变成现在的“两点水”偏旁,等于是主体本字和附属部首的地位发生了颠倒。
6.雨,就是象形的雨️。
7.云,甲骨文字形就是象形的云(简体字参照甲骨文),后来加“雨字头”,而原本的“云”则被借用为“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如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如今简体字把这两个意思统一为“云”。
8.鱼,象形的鱼。
《画说汉字》提到“鱼”还用来作为书信的代称。我见过“鱼雁传书”的成语,当时也没过脑子,现在突然发现问题:鸿雁可以传书,难道鱼也能送信吗?
问一下万能的度娘,原来有一首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名,很多人都写过,比如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所以称“尺素”,就是鲤鱼肚子里有一个信件,后来“尺素”、“双鲤”都用来指信件。
今天匆忙,没查为什么要把信放在腥味的鱼肚子里,难道是要传递“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密码吗?不过鱼传尺素,后来就不是真的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将信放入鱼形的盛信匣中。因为古时交通不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鸿雁传书,来历据说和苏武牧羊有关。汉代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边牧羊,与朝廷联系中断。苏武利用候鸟春北秋南的习性,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飞到汉朝皇家的花园后,皇帝得知了苏武的情形。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我纳闷,大雁又不是信鸽,怎么就能那么准确地将信送到目的地呢?还是停在皇家花园里面?关于这个故事以后有空再查考一下吧!
《说文部首》第44天
《说文部首》第44天:辟、勹、包、茍、鬼、甶、厶、嵬。
辟,说文解释“法(灋)也”,又引申为辟除等义,所以有“辟谣”之说法;后来怎么又有了开辟、精辟,我也不知道。从卩辛,“节制其辠”,其中“辠”同罪,从自(本义是鼻子)从辛,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加“口”是表示用“法”需要说出口。呵呵,鼻子辛苦不是因为感冒流鼻涕吗?
勹,从字形理解就是“包”,说文“象人曲形有所包裹”。那这么理解,不就是“抱”吗?
包,《画说汉字》中画的象是孕育胎儿的子宫,也就是说文中的“妊”。估计“胞”就是从这个意思来的,胎儿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时身上有一层保护膜,就叫“胞衣”。
茍,jì,从羊从口。口藏于羊(真善美)内,慎言也,即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今也有说法认为“茍”是“敬”字的初文。
《大学》记载商汤王在脸盆上刻的是“茍日新,曰日新,又日新”,但现代一般写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总之都是提醒自己每天除旧迎新的意思。
区别在哪里、我也说不上来,但茍(ji)、苟(gou)是两个读音、字义、篆体均不相同的字,“茍”字的上半部分也并非草字头“艹”,而是类似于羊角的“卝”。
鬼,说文“人所归为鬼”。这个意思古今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甶,“鬼”字的上部分,即“鬼头”,但却读作fú。想想都恐怖,所以下面加上虎爪就成了“畏”。
厶,“私”的本字。
嵬,wéi,说文“山石崔嵬、高而不平”,即山高大的样子。现在我们知道此字大多是因为“马嵬坡”,是安史之乱中杨贵妃缢死的地方。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次年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马嵬驿,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在今陕西省,因杨贵妃墓在此,近年做成了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