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下的鼓励类产业有哪些?
具体如下: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农林业 1、农田建设与保护工程(含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整治等),主要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 2、农产品及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 3、蔬菜、瓜果、花卉设施栽培(含无土栽培)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4、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 5、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6、重大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 7、农作物、家畜、家禽及水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遗传工程及基因库建设 8、动植物(含野生)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生产、加工、包装、检验、鉴定技术和仓储、运输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9、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生态农业建设、耕地质量建设、新开耕地快速培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10、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示范与应用及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修复 12、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的饲料及添加剂开发 13、内陆流域性大湖资源增殖保护工程 14、远洋渔业、人工鱼礁、渔政渔港工程 15、牛羊胚胎(体内)及精液工厂化生产 16、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 17、耕地保养管理与土、肥、水速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18、农、林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开发与应用 1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基料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等) 20、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工程(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三沼”综合利用、沼气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秸秆气化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废弃菌棒利用,太阳能利用) 21、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恢复工程 22、食(药)用菌菌种培育 23、草原、森林灾害综合治理工程 24、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及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25、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含兽用生物制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26、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与加工 27、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 28、无公害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的有害元素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29、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料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30、农牧渔产品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 31、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与综合利用 32、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工程 33、碳汇林建设、植树种草工程及林草种苗工程 3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5、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36、海洋、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草原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37、防护林工程 38、石漠化防治及防沙治沙工程 39、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生产 40、抗盐与耐旱植物培植 41、国家储备林建设、特色经济林建设 42、竹藤、花卉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 43、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 44、野生经济林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 45、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46、林木、草原基因资源保护工程 47、次小薪材、沙生灌木及三剩物深加工与产品开发 48、野生动植物培植、驯养繁育基地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9、道地中药材及优质、丰产、濒危或紧缺动植物药材的种植(养殖) 50、香料、野生花卉等林下资源人工培育与开发 51.木、竹、草(包括秸秆)人造板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 52、松脂林建设、林产化学品深加工 53、人工增雨防雹等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发与应用 54、数字(信息)农业、林草技术开发与应用 55、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 56、淡水与海水健康养殖及产品深加工,淡水与海水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海洋牧场 57、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 58、油茶、油棕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 59、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 60、粮油干燥节能设备、农户绿色储粮生物技术、驱鼠技术、农户新型储粮仓(彩钢板组合仓、钢骨架矩形仓、钢网式干燥仓、热浸镀锌钢板仓等)推广应用 61、农作物、林木害虫密度自动监测技术开发与应用 62、气象卫星工程(卫星研制、生产及配套软件系统、地面接收处理设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和气象信息服务 63、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农业工程 64、乡村厕所废物废水以及餐厨废物废水的收集处理与生态农业联合经营 65、优质粮食工程 66、面向资源化的乡村生活废水、生活废物、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与农田面源污染协同综合治理 6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68、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肥料化、能源化和基料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69、数字农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 70、“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71、木材及木(竹)质材料节能、节材、环保加工技术开发与利用 72、土地综合整治 73、湿态酒精糟(WDGS)的应用 扩展资料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由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三个类别组成。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装备、产品、行业。 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禁止新建扩建和需要督促改造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对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参考资料来源:司法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参考资料来源: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就《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现代纺织行业发展如何?
近几年国内纺织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化纤产量、纺织服装出口量均居全球首位。在“十四五”发展期间,“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纺织行业主要上市企业:目前国内纺织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有安诺其(300067.SZ)、南纺股份(600250.SH)、华懋科技(603306.SH)、健盛集团(603558.SH)、罗莱生活(002293.SZ)、卓郎智能(600545.SH)等 本文核心数据:纺织工业产品产量、出口量、产业结构 纺织行业发展持续向好 从纺织工业增加值来看,2016-2020年全国纺织工业增加值持续处于增长区间,但增速逐年下降。到2021年1-5月份全国累计纺织工业增加值呈现恢复性大幅增长10.8%。 从国内纺织工业在全球市场地位来看,202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8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的比重7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99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第一。 产业纤维消耗量占比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国服装、家纺及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耗量比重由2015年的46.4:28.1:25.5调整为2020年的40:27:33,其中产业消耗占比提升了7.5个百分点,服装、家纺终端消耗占比均有所下降。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产业用行业纤维加工量达1910万吨,较2015年增长40%以上,有效满足多元化、多层级、多领域市场需求。整体反映出我国纺织工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行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国产设备制造等领域均取得较大进展,在纤维材料、绿色制造、纺织机械等领域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被相继突破。 行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二次能源占比达到72.5%,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5.5%,行业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10%。反映出全国纺织行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2021年6月下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提出按照“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建成若干世界级先进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知名跨国企业集团和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品牌。“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仍然是“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注:()号内为5年累计值。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有哪些?
一、起源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二、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产品 中国最著名的纺织品莫过于丝绸,丝绸的交易带动了东西方的文化的交流与交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商业与军事。按生产方式不同分为线类、带类、绳类、机织物、针织物、无纺布等六个门类。其中织物按材料分为麻布、纱布、棉布、丝绸等。 扩展资料: 历史 中国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要远早于制陶的时间。麻绳、麻布等麻织物是人类最先制造的纺织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埃及的亚麻织物和公元前3600年中国江苏草鞋山出土的葛织物。河南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5500年的丝织物残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丝织品实物。 新石器时代,纺轮的发明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械:纺车和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宋末元初的黄道婆是名垂青史的纺织专家。明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 英国工业革命前期出现了分工细致的工厂,然而6-8个纺工生产的棉纱只能供给1个织工织棉布,引起所谓的“纱荒”。 1765年一位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英国织工发明了一种新式的纺纱机,他用自己女儿的名字命名了这台机器,即著名的珍妮纺纱机。新型纺纱机与的改良与发明带动了英国纺织业的发展,间接影响了日后印度甘地不合作运动的发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