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 八年级 下册历史知识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4.内容 (1)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共同纲领的地位: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B.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4)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5)采用公元纪年。 (6)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目的: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5.意义: ①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 (1)国内: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经过: (1)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2)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2 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原因:美国侵略活动给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概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5.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6.英雄功臣(“最可爱的人”) (1)黄继光: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战斗英雄。 (2)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8.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影响 (1)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抗美援朝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3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大表大会制度的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原因: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5.重要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纲管厂等三大工程 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6.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7.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内容: ①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性质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C.意义:这就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4 三大改造 一.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1)原因: ①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经过: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4)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开始时间:从1954年起 (2)方式:公私合营 (3)政策:赎买政策 (4)评价: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5)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5.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三大改造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归纳5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开始时间:1978年 (1)概况: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城市改革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 措施 : (1)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1)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2)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3)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 八年级下册历史书知识点整理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册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整理与总结 ★ 八年级下册历史每课知识点归纳 ★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历史上册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时间:1894——1895年 1,背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2,开始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 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 ②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 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瓜分”中国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英法俄-----日) ①三国:沙俄、法国、德国 ②代价:赎辽费—清政府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 ③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899年) ①提出者:美国②主要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 ③评价(实质):反映出美国与 其它 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2 第6课 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 教育 :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3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时间:1900-1901 1、义和团运动 ①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 ②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③ 口号 :“扶清灭洋”④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时间:1900.6.10—1901.9.7 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000多人 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 ④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 3、《辛丑条约》的签订 ①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 ②主要内容 【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4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⑴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⑵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发动广州起义,结果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流亡海外。 2、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日本东京 (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改革土地制度) (2)机关刊物:《民报》 (3)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发展 3、三民主义 ⑴创立者:孙中山 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前提)、民权(核心)、民生(发展) 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5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澧起义:刘道一、蔡绍南;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时间: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赵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意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 2020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梳理 ★ 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优质总结 ★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汇总(两份资料) ★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与复习方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如下: 1、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重大战役有:廊坊之战、大沽口之战、天津保卫战。 2、慈禧太后先采用招抚政策,后又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3、评价义和团: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4、1900—1901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目的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5、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 6、1901年战败的`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历史学 历史学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历史学与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并列,组成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毕业并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后通常予授历史学学士学位。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