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延汗为什么被称为蒙古族的“中兴之主”?
说到达延汗这个人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的,话说他被誉为是蒙古族的“中兴之主”,其实从字面的意思来看的话,就是说的这个人真的超级厉害了,蒙古族有这个人就会当时的繁荣吧,那么这个达延汗到底是做了一些什么,才会有这样的称号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达延汗其人。 达延汗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第十五世孙,全名孛儿只斤.巴图孟克。他在位期间同统一了蒙古各部,历史上称为北元可汗。 他是察哈尔蒙古部的鼻祖,同时也是外喀尔喀蒙古七部祖先,格埒森扎的父亲。这个外喀尔喀蒙古部是现在蒙古国的主体部落。(达延汗像) 在历史上,达延汗和明朝的明英宗时期对应,曾经和明武宗朱厚照短暂交手,被击败。实际上是被惊吓走的,没多大损失。 因为达延汗统一了漠南蒙古,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 黄金家族。 成吉思汗的后裔一般都称为“黄金家族”,但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四个儿子的后代才被称为“黄金家族”,元朝建立后,蒙哥大汗规定,只有拖雷的后代才被称为“黄金家族”,到了明朝鞑靼可汗达延汗时期,只有达延汗的后人被称为“黄金家族”。黄金家族从其称呼来看,是逐渐缩小的,主要集中在蒙古皇帝血统上或者统一蒙古的可汗,是逐渐剥离混杂血统,纯化缩小“黄金家族”的直系血统。 达延汗的妻子满都海。 达延汗是元朝的皇帝后裔,被称为“黄金家族”。他的父亲和叔叔联合壮大,并推举他的叔叔为大汗,他的父亲为“济农”,类似于副大汗,丞相的职位。(满都海剧照) 不过可惜的是,兄弟两个在部族的战争中先后去世,他的婶婶满都海福晋掌控了汗廷大权,她拥立自己的侄子6岁的孛儿只斤.巴图孟克(达延汗)为大汗。蒙古传统,前任大汗的妻妾要归现任大汗。蒙古其他部族的首领为了获取达延汗家族的控制权,纷纷向满都海福晋求婚,她拒绝了非“黄金家族”贵族的求婚,32岁的她嫁给了自己拥立的7岁的达延汗。(达延汗满都海剧照) 她辅佐年幼的达延汗,率领部落东征西讨,消灭了仇敌,巩固了察哈尔蒙古部落的统治地位。虽然相差25岁,她和达延汗的感情相当好,达延汗一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七个是满都海福晋生的,两人共有7子一女。令人称奇的是这八个孩子居然有三对双胞胎。 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六部。 达延汗亲政后,蒙古右翼的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三个万户部落内部分散,各自为政,非常容易被攻破,他们向达延汗称臣归附。达延汗也派自己的次子担任“济农”,管理右翼三万户,不过达延汗次子被不服的部落将领杀死,从此左翼起兵征讨右翼。 1510年,达延汗的左翼的主力部队击溃右翼主力,起兵反叛的主要将领率残部逃往甘肃、青海等地。1533年,达延汗的两个孙子才将逃跑的叛将消灭,从此统一了漠南蒙古。 经过20多年的战争,达延汗统一了东蒙古六部,这是成就其“中兴之主”美誉的主要原因。 分封蒙古各部,现代蒙古各部起源。 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统治,达延汗分封诸子,重新划分各部落的行政版图。共设立左右两翼六个万户,分别是: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喀尔喀部万户、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永谢布部万户。大汗掌控左翼三万户,“济农”负责管理右翼三万户。(蒙古少女) 达延汗从新划分的部落万户是后世各部蒙古部落形成的起源,有分裂和吞并,但总体的部落形式没有多大变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俄罗斯的鞑靼民族是蒙古人后裔吗?
俄罗斯的鞑靼民族是蒙古人后裔。
鞑靼(dá dá)是中国古代北方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主要指蒙古人。又作达旦、达怛,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指蒙古高原东边的塔塔尔部。塔塔尔部为我国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个部落。突厥的衰亡和回鹘的西迁等,一再给鞑靼人提供了向西推进的机会,使其逐渐强盛,遂为其他突厥部落所尊,后来这些突厥部落被统称为“鞑靼”。
中国古代北方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 唐代指蒙古高原东边的塔塔尔部。鞑靼人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自唐迄元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诸译,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9世纪前后,阴山南北沿边塞直到河西,青海都出现了鞑靼人。与宋辽有交往,并被称为阻卜。金代,鞑靼主要游牧于呼伦,贝尔两池以西。1202年,成吉思汗彻底征服了塔塔尔部,鞑靼人大部分并入了蒙古人。宋元时鞑靼成为对蒙古各部的泛称。有的记载称蒙古人为黑鞑或蒙鞑,称汪古人为白鞑,或依其开化程度区别为熟鞑靼与生鞑靼。13世纪蒙古人西迁,鞑靼之称逐渐传遍西方。俄国亦将境内操突厥语诸族称为鞑靼人。
蒙古族鞑靼人是明朝时也速迭儿开始,达延汗统一的东部蒙古,与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
中国今天的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
白蒙古是那一族
自称“白蒙古”的民族土族
土族的自称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及甘肃省天祝一带,土族自称“蒙古儿”、“蒙古尔孔”、“察罕(汗)蒙古尔”(意为“白蒙古”);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土族,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的土族,自称“土古”、“树阿罗”,其意为“常家户族”。因当地以常姓为正支而得名,汉语即土户家。
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关于土族的来源,众说不一。有代表性的有:
1.吐谷浑说。该说在学术界占有优势。土族是以吐谷浑人为主融合当地别的民族而形成的。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国为吐蕃所灭。东迁的一部分吐谷浑人逐渐融合于汉族;降附于吐蕃的吐谷浑人后来融合于藏族;而留居于故土凉州、祁连山一带、浩门河流域、河湟地区的吐谷浑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并融合了藏、汉、蒙古等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为今日之土族。其主要论据为:
(1)土族主要居住的地区,与历史上吐谷浑亡国前后吐谷浑人活动的地区相吻合。
(2)“霍尔”原是藏族对青海境内黄河以北部分游牧民族的通称,可能由汉语“胡儿”一词转来。在藏文文献《红史》、《西藏王统记》中将汉文史料所载的“吐谷浑”译为“霍尔赛吐谷浑”(即黄霍尔)。中唐以后,吐谷浑简称“浑”,“霍尔”是“浑”的对音,霍、浑乃一音之转。“霍尔”成为藏族对吐谷浑人的专称。至今藏族仍称土族为霍尔,在今土族聚居的互助县,有十几个村庄的名字土族语仍称之为吐浑。
(3)土族的族称“土”字,来源于吐谷浑的“吐”字。唐中期以后,被称为“退浑”、“吐浑”,“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因此,到元代时,“吐谷浑”演变成为“土人”。
(4)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一半左右的土族语词汇与蒙古语相同或相近。吐谷浑系鲜卑族的一支,与蒙古族先民室韦同属东胡系统的民族,在语言上有着同源关系,也属阿尔泰语系,甚至有的认为也属蒙古语族。
(5)吐谷浑的服饰、丧葬、信仰、姓氏等习俗,在土族中有遗存。
2.蒙古说。此说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土族是由一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在长期相处中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其主要论据为:
(1)元代以来,今土族活动地区曾有不少蒙古族进入。在互助县土族群众中也广泛流传着成吉思汗部将格日利特及其属下的蒙古人留驻今互助地区的传说。到明代,进入青海的蒙古部落更加众多,这些人与当地土著,包括吐谷浑人,长期共同生活,逐渐形成为土族。
(2)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约有一半以上的词汇与蒙古语喀喇沁方言相近,在《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著作中记载的许多蒙古语词汇,至今仍有一部分保留在土族语中,说明土族与当时的蒙古人有着内在的联系。土族即是由一部分蒙古人与当地霍尔人长期融合而成的。
3.阴山白鞑靼说。该说认为藏文文献所说的“霍尔”是对黄河以北各游牧民族的泛称。阴山白鞑靼包括在“霍尔”之中,非专指土族。在《安多政教史》中,蒙古人与土族是有区别的,称蒙古人为“索卜”,称土族为“霍尔”。土族自称“蒙古尔”、“察罕蒙古尔”,蒙古族称土族为“尕尕”(即鞑靼)、“达尔达”、“达拉特”,藏族称土族为“霍尔”。从这些自称和他称中可得出土族源于阴山白鞑靼的结论。阴山白鞑靼,出自室韦,属蒙古语族的部族。
4.沙陀突厥说。主要依据是,在互助和民和地区的土族中,有土族是沙陀部李晋王后裔的传说。
5.多源说。此说认为“霍尔”即“胡儿”一词的同音同语的另一写法,包括匈奴、吐浑、契丹、蒙古等,特别是辽、金时期的阻卜,是主要成分。
6.土鞑说。根据土族的族称又被称为“土人”,土族是由明成化年间,固原、平凉一带反明失败而西逃的蒙古土鞑形成的。
以上所列各种说法,主要是指互助、民和等地的土族而言。至于同仁地区的土族,其来源大都是明初保安四屯的屯丁、屯民的后裔,多为来自内地的汉民,少数(约八个家族)来自互助、民和或卡陇(克而伦),其族源是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