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不被重用?原因是什么呢?
孔子周游列国不被重用的原因:因为孔子周游列国十几年没人器重他,非他学问不足,更非人品不好,只是他们的政见毫无道理而已。或是用一个词表述更加适当,人生失意。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明白孔子宣说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主张。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孔子一直自称自己是“述而不作”,也就是继承了自三代以来的“周制传统”,并没什么改革和创新。他说,如今的各国,天下早已“礼崩乐坏”,儒家门下应当“兴灭继绝”,所谓的“灭”,其实就是当时被摒弃掉的“周朝政治”。 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真情血缘是维系社会的第一桥梁,甚至高过“我国和皇上”。君主应当以人为本,所谓“得乎丘民为君王”,听从民声,才有做为治国者的资质。可是在当时的春秋各国中,人人都追求“国富民强”,规定在对外战争中获得胜利,孔子的这一套主张,并无法满足它的要求。孔子不仅觉得“亲亲相隐”,是以直报怨,甚至把“父母”放到比“君王我国”更重要的位置也是理所应当。 以前拥有那样一件故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父亲,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举而上之”,鲁国有一个人,上了战场总是做逃犯。孔子问他原因,他说:我家里也有等候我抚养的父亲,如果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要是没有晏婴,孔子可能在赵国会有一席之地,也就是由于晏婴的存有,孔子没有获得机遇。晏婴是赵国大臣,他针对孔子所实行的宗庙之制和为政之道不屑一顾,并竭尽全力地将孔子挤兑出了赵国的权利核心。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不受重用
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所以当他周游列国时不受重用。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直被推崇为什么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孔子在道德、政治、教育、美学等方面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5、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孔子的思想如此伟大,为何春秋战国时期却不得重用?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得重用,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不允许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周天子的无能,从而导致了很多诸候想要自立门户,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势力。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民失所,战争频繁爆发,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最大的心愿估计就是和平了。而孔子的思想虽然很伟大,但是在战乱的年代,却并不适合。 特别是在战乱时期,百姓只要有口吃的就好了,而孔子的思想是要君王实行仁政,同时让百姓老有所依。这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对于君王来说,因为战争频发爆发,当时的君王需要的是能够增强当前的国立的一种思想,而不是孔子所说的仁政,这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点都不适合当时的环境。 二、孔子主张的“仁政”对于混乱的战国时期,孔子所主张的仁政并不能让一个国家强大起来。孔子的思想大部分都体现了礼制,而这只适合和平的年代。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来说,因为诸候割据,从而导致整个华夏出现了多个势力,所以当时的君王只要求国家强大,只有国家强大起来了,才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 三、孔子自身的原因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游列国,但是在此期间也是担任了很多的官职的。只不过孔子个人的政治能力以及性格,让他在官场上很艰难。而且孔子因为自视甚高,所以便有点目中无人,骄傲自负。曾经孔子的学生也曾劝说他,但是孔子却不为所动,在官场上得罪了很多的人。 在政治上,虽然孔子在当时劝说卫王的时候,自信满满。但是因为孔子为人比较傲慢,所以在得到卫灵公的赏识之后,孔子因为自己的态度从而让卫灵公越来越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