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巴南区山川秀丽,前身是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巴县名邑,古老的巴文化在这块土地沉积深厚,是巴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诞生了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革命志士杨沧白、新中国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历史文化名人。现总面积1827平方公里,总人口86.7万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巴南人民在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弥足珍贵、各类别较为齐全的包括丰盛古镇、彭氏民居、杨沧白故居在内的文化古迹、古墓葬、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培育了一大批流芳千古的民间音乐、故事传说、神话、歌谣以及丧仪、手工艺术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梆鼓舞、姜家龙舞等。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八十年代起,就搜集和编撰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重庆巴县卷)》。文物初次普查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确立了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区级文物保护点。从九十年代初,先后被市文化局命名的有"山歌之乡"、"民间文学之乡"、"民间吹打之乡"、"川剧之乡",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的"巴渝吹打"、
"民间歌舞之乡",同时还有80人分别被命名为民间故事家、民间歌手和民间吹打乐手。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还分别被命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和市"优秀民间艺术"。丰盛古镇获国家建设部、文物局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接龙镇(民间吹打)、木洞镇(民歌)、花溪镇(歌舞)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龙傩戏、木洞龙舟、巴文化传说、姜家舞龙习俗、巴南茶叶生产技艺等7项被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人。
巴南区域历史地理
巴南区是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之一,处在重庆市西南部,地理位置跨东经106°26’2''~106°59’53″,北纬29°7’44"~29°45’43"之间,东西最宽处51公里,南北最长处71公里,幅员面积1834.23k㎡,东与涪陵、南川接壤,南与綦江相连,西与江津、九龙坡、大渡口毗邻,北与南岸、江北、渝北、长寿交界。
巴南区前身是历史名邑巴县,商代时巴人就在此立国建都。1994年12月撤县建区,成立巴南区。
截止2013年底,巴南区辖8个街道、14个镇。2010年,巴南区常住人口为918692人。
地质地貌
巴南区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地质地貌形态多样。北部边缘的麻柳嘴镇华光村冉家湾海拔154米,为区的最低点,东南边境的石滩镇方斗山海拔1132.60米,为最高点。海拔500-1000米之间为低山地貌,依其构造分为背斜低山和向斜低山,境内除少数海拔高的山头外,一般均为1000米以下的低山,有云篆山、燕尾山脉、樵坪山、白庙子山、天井坪山脉、桃子荡山脉、茶坪山脉、丰盛山脉、石油沟山脉、太公山山脉、石岭岗山脉11座山和山脉。海拔200-500米之间为丘陵地貌,广泛分布于境内各个向、背斜问,分为低丘、中丘和高丘3类。海拔200米以下为河谷地貌,除河床外,其地貌组合主要有江心岛与沙洲、湿地和河漫滩3种类型。
气候特征
巴南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迟,夏热冬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绵雨,冬季多云雾,霜雪甚少,无霜期长,日照少,风力小,湿度大。年日均气温18.7℃,极值气温-1℃-40.8℃;总降水量1000-1200毫米,主要集中在5-7月;雾期60-90天,日照1100-1300小时;无霜期在300天以上。
河流水系
巴南区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有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鱼溪河、双河、鱼藏溪、黄溪河、孝子河等河流,流域面积1702.24平方公里,其中五布河流域最广。